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三十五》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三十五》全文
唐 / 陈子昂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0)
注释
贵公子:出身高贵的公子。
爱才:热爱和欣赏人才。
感时:感慨时局。
报国:为国家效力。
拔剑:抽出剑,象征行动决心。
蒿莱:野草,比喻平凡生活。
丁零塞:古代北方的边关。
单于台:可能指匈奴的王庭。
登山:登高眺望。
怀古:怀念古人或历史。
未忘祸:不忘过去的灾难。
磨灭:消失、遗忘。
尘埃:比喻历史长河中的微小存在。
翻译
他原本是个尊贵的公子,一生钟爱人才。
每当感念时事,便渴望报效国家,拔剑从平民中崛起。
他向西疾驰,目标直指丁零边塞,北上则前往单于台。
登高远望千里江山,心中充满对古代英雄的追思。
有人质疑他的初心未改,但如今已化为历史尘埃。
鉴赏

陈子昂的这首《感遇》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英雄志士报效国家、不忘民族灾难的深切怀念和赞美。开篇“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直接点出诗中所描述的人物是一位贤能且富有抱负的公子,生性崇尚人才。这两句设置了人物形象,为后文的情感展开奠定基调。

接着,“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则展示了这位公子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以及他豪迈的气概和果敢的行动。这里的“感时”指的是感受到时代的变迁,而“拔剑起蒿莱”则是决心出手为国除害,展现了一种英勇无畏的精神。

诗人随后写道:“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描绘了公子征战四方、不避艰险的壮丽画面。这里的地名虽未必真实,但却增添了一种史诗般的气魄。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则转换了情感,从激昂的战斗场面转向一种超脱与沉思。公子在高处眺望,感慨万千,心中所怀想的是历史的沉重和民族的苦难。

最后,“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为国捐躯、英勇就义者的崇敬之情。这里的“谁言未忘祸”指的是不应轻易说某人已将过去的灾难遗忘,而“磨灭成尘埃”则是时间长河中,即使是最悲壮的牺牲,也终将被历史的车轮碾作尘土。

整首诗通过对英雄公子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于民族英雄和历史责任的深切感悟。

作者介绍
陈子昂

陈子昂
朝代:唐   字:伯玉   籍贯: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   生辰:公元661~公元702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人,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圣历元年698)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
猜你喜欢

题沈克全鹤沙八咏·其六西湾夕照

闪闪落霞边,飞惊去两两。

返景入西湾,复照凄罾上。

(0)

送常上人住苏城天王寺

巍巍梵刹古宫边,讲席新登况盛年。

山迥柳桥闻锡振,林开槐市见灯然。

芭蕉绿上翻经叶,檐卜香飘煮茗烟。

好对清风挥玉麈,莲花漏底坐谈玄。

(0)

送陈耘初任御史

太平堤畔柳条黄,讼简乌台日正长。

骢马乘来朝下早,春云飞入绣衣香。

(0)

送天界寺僧归苔溪

玉磬山前看驻锡,龙河寺里罢闻钟。

苔花开遍溪南雨,归去何时便得逢。

(0)

送汇木庵上人

琅函脩罢便治装,笑指东吴是故乡。

瓶水贮来和涧月,囊衣披去带天香。

雨新苔石跏趺静,风满襟怀啸咏凉。

归到山中犹夏日,枇杷果熟待师尝。

(0)

溪山晚步

一树閒云一径苔,板桥南去草堂开。

人生未了寻幽赏,不为看山也自来。

(0)
诗词分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诗人
徐渭 刘基 陈维崧 宋祁 皇甫汸 郭之奇 袁宏道 李纲 刘敞 孙承恩 何景明 薛瑄 黄衷 邵雍 李东阳 戴亨 湛若水 区大相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