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过萧寺,看师上讲筵。
都人礼白足,施者散金钱。
方便无非教,经行不废禅。
还知习居士,发论侍弥天。
前日过萧寺,看师上讲筵。
都人礼白足,施者散金钱。
方便无非教,经行不废禅。
还知习居士,发论侍弥天。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佛教礼仪图景,展现了古人对佛法的尊崇与信仰。首句“前日过萧寺,看师上讲筵”直接将读者带入一场庄严的佛教讲经活动中,"萧寺"可能指的是某个著名的佛寺,而"看师上讲筵"则是说诗人亲眼目睹了一位高僧在讲解佛法。
接下来的“都人礼白足,施者散金钱”表达了信徒们对佛法的崇敬之情。"都人礼白足"意味着人们对高僧的尊重到了极点,以至于跪拜在其脚下;而"施者散金钱"则描绘了一种布施的盛况,反映出当时社会中佛教信仰的普遍性和深入人心。
“方便无非教,经行不废禅”一句,揭示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方便"在佛教里指的是适合众生的善巧说法,而"无非教"则强调了这种讲法是正统的佛陀教诲;"经行不废禅"说明了两种修持方法并重,既有对佛经的传唱,也有禅定的修习。
最后,“还知习居士,发论侍弥天”则透露出诗人对一位佛学居士的赞赏。"还知"表明诗人的了解和认同,而"习居士"可能是指某位在佛法上有深造诣的居家修行者;"发论"意味着该居士不仅精通佛法,还能发挥自己的见解;"侍弥天"则形容其如同长久地侍奉在佛天之侧,象征对佛法的终身追随。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场景描写,展现了一个充满信仰与修行的社会氛围,同时也反映出诗人本身对于佛教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地炉久厌拨寒灰,一笑真成病眼开。
不恨城笳催日落,且欣巷柳报春回。
蹇驴破帽人人看,南陌东阡处处来。
闻道禹祠游渐盛,也谋随例一持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