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护祠香立翠寒,谁知活处发霜痕。
生生与善相为脉,节节是仁皆可根。
方信虚中涵造化,何妨直下长儿孙。
更须就此封培去,千亩成阴百世门。
清护祠香立翠寒,谁知活处发霜痕。
生生与善相为脉,节节是仁皆可根。
方信虚中涵造化,何妨直下长儿孙。
更须就此封培去,千亩成阴百世门。
这首诗描绘了王来山爱竹祠前一株枯竹在清冷翠色中重新焕发生机的景象,诗人以生动的语言赞美了竹子的生命力和其象征的美德。首句“清护祠香立翠寒”写出了祠堂环境的清幽和竹子的坚韧,次句“谁知活处发霜痕”则表达了对竹子生命力的惊叹。接下来,“生生与善相为脉,节节是仁皆可根”运用比喻,将竹子的生长与道德品质相连,赞美其生生不息的仁爱精神。
“方信虚中涵造化,何妨直下长儿孙”进一步强调了竹子内在的空灵与自然法则的契合,以及它能繁衍后代的特性。尾联“更须就此封培去,千亩成阴百世门”鼓励人们保护并传承这份生机,期待竹林繁茂,荫庇后人,寓意深远。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是对竹子的赞美,也是对坚韧不屈、生生不息的人格理想和家风传承的颂扬。陈著以细腻的笔触,寓言式的表达,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和道德的深刻理解和崇敬。
汉香飞入乌孙国,踰白龙堆行绝域。
万里穷愁天一方,曾驻鸣镳倚灵壁。
灵壁亭亭立空雪,石痕不烂胭脂节。
神飙吹影高撩秋,提云欲补中原月。
穹庐作室墙以旃,佩环魂托胡歌传。
当时双泪洒成血,血成碧色苔花坚。
青冢相望去不归,归时定化黄鹄飞。
千年恨隔毡城梦,汉使者过空沾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