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水回环绕曲溪,小南门外小桥西。
群宾毕集疑金马,一佛忘机似木鸡。
禅室香分炉篆起,琼瓯雪漾茗旗齐。
归来好共黄生说,几个清蝉抱树啼。
两水回环绕曲溪,小南门外小桥西。
群宾毕集疑金马,一佛忘机似木鸡。
禅室香分炉篆起,琼瓯雪漾茗旗齐。
归来好共黄生说,几个清蝉抱树啼。
这首诗描绘了竹溪寺的宁静与祥和之景。开篇“两水回环绕曲溪”,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竹溪寺周边水流环绕、蜿蜒曲折的自然风光,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灵动的氛围。接着,“小南门外小桥西”进一步点明了寺址的位置,通过“小桥”这一意象,既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也暗示了此处的交通便利与环境的宜人。
“群宾毕集疑金马,一佛忘机似木鸡”两句,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将前来参访的宾客比作聚集的金马,形象地表现了来访者对竹溪寺的尊敬与向往;同时,以“一佛忘机似木鸡”形容寺中的一尊佛像,既突出了佛像的庄严与超脱,也暗含了诗人对禅宗精神的推崇与向往。
“禅室香分炉篆起,琼瓯雪漾茗旗齐”则将视线转向寺内的生活场景,通过“香分炉篆起”的细节描写,展现了禅修的氛围与仪式感;“琼瓯雪漾茗旗齐”则以美酒与茶的意象,渲染了一种高雅而宁静的生活情趣,体现了竹溪寺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双重追求。
最后,“归来好共黄生说,几个清蝉抱树啼”以归途中的情景收尾,通过与友人的对话,以及远处蝉鸣的自然之声,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动态感,也表达了诗人对竹溪寺美好体验的回味与分享,以及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竹溪寺及其周边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禅宗文化氛围与自然美景,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叶公好龙所翁画,晚岁取次真龙下。
青绡绛绡相战时,九子弩力江中射。
人龙杂揉古其然,此杖是龙久当化。
狂巫奸夭万鬼泣,儿嬉造化任呼吸。
动摇坤轴上帝怒,褫杖殛死复何及。
骙骙龙飞云雨湿,荒陂幽湫人莫汲。
上公趋金墀,新金昭旧服。
崇班首百辟,翕意注万目。
皇皇函尊尊,原本有水木。
胼胝脱鱼鳖,帝命谁率育。
宫居且粒食,蠢蠢亦尸祝。
况当诏万世,如日出旸谷。
有揭者乾纲,有运者坤轴。
峨峨享王祀,衮衮绍遗鞠。
本宗尤无拨,公侯终必复。泰山小天下,观海?一匊。
譬彼大白牛,载道员尔幅。
国门望东鲁,旧甬宛如筑。
遄归埽宫墙,列鼎荐新餗。
惟馀甥馆閒,更欲留坦腹。
一笱费一竹,得鱼不盈觔。
一笮费千竹,度人纵如云。
费竹有多寡,终非爱竹人。
筐成塈落梅,忍杂土与尘。
笾实荐宗庙,凛然对明神。
用有贵贱异,能免伐竹频。
尚有汗简编,圣言载谆谆。
妙道固有托,蠹朽伤其真。
忆昔得此种,潜夺蟹谷春。
竟尔隐其下,人曰竹隐君。
子乃更爱竹,孙尤爱无伦。
视竹如视家,谁能乐家贫。
桑梓恭敬止,毛里不属身。
丘木有松楸,望之忍为薪。
白凤下啄实,不知在何晨。
虽当伶伦来,要使常回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