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同秋草,愁心似落花。
君王频殉国,将帅祗为家。
蓟北瞻丹极,滇南想翠华。
无才扶日月,流落任天涯。
白发同秋草,愁心似落花。
君王频殉国,将帅祗为家。
蓟北瞻丹极,滇南想翠华。
无才扶日月,流落任天涯。
这首诗是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诗人屈大均所作的《舂山草堂感怀》系列之一的第十三首。诗中以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深切感慨。
首句“白发同秋草”,以白发与秋草并提,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年华老去、岁月沧桑的景象,同时也暗含着对国家衰败、世事变迁的感慨。接着,“愁心似落花”一句,将愁绪比作随风飘落的花瓣,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沉重与哀伤。
“君王频殉国,将帅祗为家。”这两句直指时局,批评了统治者不顾国家安危,只顾个人私利的行为,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蓟北瞻丹极,滇南想翠华。”这里运用了地理方位的象征意义,蓟北、滇南分别代表北方和南方,丹极、翠华则象征着帝王的权威和尊严。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对国家统一和安定的渴望,以及对失去这些象征性标志的哀叹。
最后,“无才扶日月,流落任天涯。”诗人自谦无才,无力改变国家的命运,只能任由自己在广阔的天地间漂泊流浪,流露出一种无奈和悲凉的情绪。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洞察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彭泽官初去,河阳赋始传。
田园归旧国,诗酒间长筵。
列室窥丹洞,分楼瞰紫烟。
萦回亘津渡,出没控郊廛。
凤琴调上客,龙辔俨群仙。
松石偏宜古,藤萝不记年。
重檐交密树,复磴拥危泉。
抗石晞南岭,乘沙眇北川。
傅岩来筑处,磻溪入钓前。
日斜真趣远,幽思梦凉蝉。
丹草秀朱翘,重台架危岊。
木兰露易饮,射干枝可结。
阳隰采辛夷,寒山望积雪。
玉泉亟周流,云华乍明灭。
合欢叶暮卷,爵林声夜切。
垂景迫连桑,思仙慕云埒。
荆实剖丹瓶,龙刍汗奔血。
照握乃夜光,盈车非玉屑。
细柳空葳蕤,水萍终委绝。
黄符若可挹,长生永昭皙。
曰上妙兮道之精。道之精兮俗为名。
名可宗兮圣风立。立圣风兮兹教生。
写经记兮记图刹。画影象兮在丹青。
起净法兮出西海。流梵音兮至索溟。
网紫宙兮洽万品。冠璇寓兮济群生。
余汩阻兮至南国。迹已徂兮心未扃。
立孤台兮山岫。架半室兮江汀。累青杉于涧构。
积红石于林棂。云八重兮七色。山十影兮九形。
金灯兮江篱。环轩兮匝池。相思兮豫章。
戴雪兮抱霜。栽异木而同秀。钟杂草而一香。
苔藓生兮绕石户。莲花舒兮绣池梁。
伊日月之寂寂。无人音与马迹。耽禅情于云径。
守息心于端石。永结意于鹫山。长憔悴而不惜。
《杂三言五首·其一构象台》【南北朝·江淹】曰上妙兮道之精。道之精兮俗为名。名可宗兮圣风立。立圣风兮兹教生。写经记兮记图刹。画影象兮在丹青。起净法兮出西海。流梵音兮至索溟。网紫宙兮洽万品。冠璇寓兮济群生。余汩阻兮至南国。迹已徂兮心未扃。立孤台兮山岫。架半室兮江汀。累青杉于涧构。积红石于林棂。云八重兮七色。山十影兮九形。金灯兮江篱。环轩兮匝池。相思兮豫章。戴雪兮抱霜。栽异木而同秀。钟杂草而一香。苔藓生兮绕石户。莲花舒兮绣池梁。伊日月之寂寂。无人音与马迹。耽禅情于云径。守息心于端石。永结意于鹫山。长憔悴而不惜。
https://shici.929r.com/shici/wZnPHJ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