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吞六国更何求,童女童男问十洲。
沧海不回应怅望,始知徐福解风流。
平吞六国更何求,童女童男问十洲。
沧海不回应怅望,始知徐福解风流。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熊皦的作品,名为《祖龙词》。从这短短四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个人情感的丰富表达。
“平吞六国更何求”,这里的“六国”指的是战国时期的六个大国,即齐、楚、燕、韩、赵、魏。诗人提到“平吞”,即吞并,这里隐含着对历史上强权统一行为的批判,表达了一种对于过往战争和征服行径的反思与哀叹,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纷争、追求精神层面自由的心境。
“童女童男问十洲”,这里的“十洲”通常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仙岛。诗人提到“童女童男”,即清纯无暇的儿童,去询问那些神秘而遥远的地方,表达了一种对理想世界、美好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沧海不回应怅望”,这里的“沧海”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片广阔海域,而“不回应”则意味着历史与现实的隔绝,无法得到回答或解答。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对过往英雄事迹和个人理想之间差距的感慨。
“始知徐福解风流”,这里的“徐福”是传说中的一位得道成仙的人物,“解风流”则意味着超脱世俗、理解并驾驭自然规律。诗人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了对真正理想境界的理解和向往,即在精神上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自由状态。
总体而言,这四句诗展示了作者深邃的情感世界和哲学思考,同时也表现出了他对于历史、现实以及个人追求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
羡尔无知野性真,乱搔蓬发笑看人。
闲冲暮雨骑牛去,肯问中兴社稷臣。
台庭才子来款扉,典校初从天禄归。
已惭陋巷回玉趾,仍闻细雨沾綵衣。
诘朝始趋凤阙去,此日遂愁鸡黍违。
忆昨谬官在乌府,喜君对门讨鱼鲁。
直庐相望夜每阑,高阁遥临月时吐。
昔闻三入承明庐,今来重入中秘书。
校文复忝丞相属,博物更与张侯居。
新冠峨峨不变铁,旧泉脉脉犹在渠。
忽枉情人吐芳讯,临风不羡潘锦舒。
忆见青天霞未卷,吟玩瑶华不知晚。
自怜岂是风引舟,如何渐与蓬山远。
东楚吴山驿树微,轺车衔命奉恩辉。
英僚携出新丰酒,半道遥看骢马归。
清泉浣尘缁,灵药释昏狂。
君诗发大雅,正气回我肠。
复令五彩姿,洁白归天常。
昔岁同讲道,青襟在师傍。
出处两相因,如彼衣与裳。
行行成此归,离我适咸阳。
失意未还家,马蹄尽四方。
访余咏新文,不倦道路长。
僮仆怀昔念,亦如还故乡。
相亲惜昼夜,寝息不异床。
犹将在远道,忽忽起思量。
黄金未为罍,无以挹酒浆。
所念俱贫贱,安得相发扬。
回车远归省,旧宅江南厢。
归乡非得意,但贵情义彰。
五月天气热,波涛毒于汤。
慎勿多饮酒,药膳愿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