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写枝枝竹影长,墨花飞处即潇湘。
琅玕不必栽千亩,自有清阴满石床。
谁写枝枝竹影长,墨花飞处即潇湘。
琅玕不必栽千亩,自有清阴满石床。
这首诗以“题画竹卷”为题,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诗中描绘了竹影婆娑、墨花飞舞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意境。
首句“谁写枝枝竹影长”,以问句形式开篇,引人遐想,仿佛在询问是谁将那长长的竹影一笔一划地描绘出来。接着,“墨花飞处即潇湘”,将竹影比作墨花,在空中飘洒,仿佛置身于潇湘之地,充满了诗意和想象的空间。
“琅玕不必栽千亩,自有清阴满石床。”最后两句,诗人进一步深化了竹子的形象。琅玕,原指美玉,这里借指竹子,意在强调竹子的珍贵与美好。诗人说,无需在千亩之地种植竹子,只需一片竹林,就能让清幽的竹荫覆盖石床,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联想,展现了竹子的自然之美和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追求意境深远、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高阳狂生六十馀,入谒自通臣博徒。
刘季嫚士如庸奴,对客濯足以两姝。
生云足下扶义初,奈何不礼长者乎。
隆准一笑延坐隅,与随何辈载后车。
刻六国印识尤迂,向微留侯几误渠。
胡雏闻人说汉书,千载而下犹揶揄。
掉舌所得良区区,投身沸鼎何其愚。
呜呼,博徒果不贤腐儒。
通国兴仁逊,浑然太古时。
不营分表事,肯拾道傍遗。
山步多樵笛,郊行足酒旗。
马应无失塞,羊岂有亡歧。
坠李羞三咽,堆金畏四知。
如何仙圣境,著得窃桃儿。
饮啄于身切,宜无决择然。
岂其阳忍渴,嫌以盗名泉。
北泽行犹至,东陵恶莫湔。
羞为滥觞者,宁作挂瓢贤。
激齿希高士,流涎异醉仙。
枯肠一勺足,勿傍石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