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众里闻新曲。拚一醉、移舟换烛。
清波快送仙帆幅。十里披烟泛玉。
谁知度、春寒夜独。常记恨、花阑漏促。
西风渡口莲堪束。一枕新凉会足。
当时众里闻新曲。拚一醉、移舟换烛。
清波快送仙帆幅。十里披烟泛玉。
谁知度、春寒夜独。常记恨、花阑漏促。
西风渡口莲堪束。一枕新凉会足。
这首宋词《杏花天·其二》是赵彦端所作,描绘了一幅夜晚泛舟赏景的画面。开篇“当时众里闻新曲”,回忆起当初在人群中听到新曲的那一刻,诗人被音乐的魅力吸引,决定沉醉其中。“拚一醉、移舟换烛”表达了他放纵情感,不惜更换船只只为追寻这美妙的旋律。接下来,“清波快送仙帆幅”以清波比喻船行之快,仿佛仙人的帆影在月光下飘荡,画面生动而富有诗意。
“十里披烟泛玉”进一步描绘了沿途景色,如梦似幻,烟雾缭绕,宛如玉带般流淌。然而,随着夜深春寒袭来,“谁知度、春寒夜独”,诗人感到孤独,想起花落漏声催促时光流逝,心中不禁生出遗憾和哀愁。
“常记恨、花阑漏促”流露出诗人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而“西风渡口莲堪束”则借西风与凋零的莲花,暗示着岁月的无情。最后,“一枕新凉会足”表达了诗人期待在这一枕秋凉中,能暂时忘却世事烦忧,得到片刻的宁静和满足。
整体来看,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对时光流转的深深感叹。
胜地独湖山,满堂贮风月。
歌舞太平气象,雪回云遏。
红鞋朱帽,隔岸唤船,芙蓉万叠。
人稀到,这清绝。
因思旧事,庄敞平泉宅。
莫与他人树石,对儿孙说。
难全晚节,不如一丘壑。
住茅屋三间,任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