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甲申冬十二月十三日·其二》
《甲申冬十二月十三日·其二》全文
明 / 王世贞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未央玺书东南驰,天下万手皆齐眉。

不将两字詈文仲,直向千秋歌子皮。

乃知金陵朘元气,祇为冻水标明医。

圣王威庆与天合,焉用区区梦卜为。

一蛇上天一蛇蛰,即死不爱春雷知。

(0)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的《甲申冬十二月十三日(其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政治以及自然现象的独特见解。

首句“未央玺书东南驰”,以“未央”代指皇宫,暗示帝王的旨意迅速传遍东南各地。接着“天下万手皆齐眉”,形象地描绘出民众对帝王旨意的敬畏之情,如同面对权威时的恭敬姿态。

“不将两字詈文仲,直向千秋歌子皮”两句,通过对比手法,赞扬了文仲和子皮两位古代贤臣的美德,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含了对当权者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像文仲和子皮一样,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乃知金陵朘元气,祇为冻水标明医”两句,借金陵(南京)的历史地位,暗示其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某些政策或行为可能损害国家的根本。而“冻水标明医”则比喻通过某种方式揭示问题,寻求解决之道。

“圣王威庆与天合,焉用区区梦卜为”两句,表达了对圣明君主的推崇,认为真正的王者应顺应天意,无需迷信占卜等手段来决定国事。

最后,“一蛇上天一蛇蛰,即死不爱春雷知”两句,以自然界的现象隐喻,说明事物的发展有时会呈现出看似矛盾的状态,但最终会遵循自然规律。这里“一蛇上天一蛇蛰”可能象征着国家内部的分化与合作,而“即死不爱春雷知”则强调即使面临死亡,也不应忽视自然界的启示,寓意着在困难面前,不应放弃对真理和自然法则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才华,还蕴含了对历史、政治、自然等多方面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作者介绍
王世贞

王世贞
朝代:明   字:元美   号:凤洲   籍贯:太仓(今江苏太仓)   生辰:1526年-1590年

王世贞(1526年12月8日-1590年12月23日),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yǎn)州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
猜你喜欢

为翁载道同年题望云图

云飞处,泸之浔,朝朝暮暮生幽阴。

天高地迥望不极,长风落日愁人心。

忆昔童稚年,慈颜蚤相背。

萱花再发椿株荣,白首青毡望儿贵。

儿今已贵双亲存,萧条菽水违晨昏。

吴中烟水空回首,三峡哀猿啼断魂。

君门万里从来语,翻笑庭闱今复尔。

悠悠忠孝两迟回,却望孤云泪如雨。

踌蹰未已云飘扬,欲飞无翼川无梁。

儿心愿作西郊雨,万里随云下故乡。

(0)

纪事

成化壬辰秋七月,海涛腾风石塘决。

桑田夜变陆成川,一望边沙烟火绝。

青苗白屋随奔流,红颜皓首尸横丘。

一身虽存六亲尽,至今乱骨无人收。

己午年来岁云愈,乙未严寒冰雪冱。

无端申酉魃为殃,两度风涛迅如许。

河流作卤蝤蛑生,咸风著树枝条零。

苗方秀实水将涸,丰稔不及荒年登。

今年夏月久不雨,清昼耘苗夜车水。

可怜枵腹不支劳,近海膏腴半枯死。

虹蜺目断心焦劳,炎风吹云天宇高。

谁知飓母肆狂虐,平地掇入钱塘潮。

溪腾谷沸雨川迸,城坏堤摧风转盛。

大家浥漏小家漂,不顾田畴顾身命。

因思去岁初阳逢,雷轰电掣当严冬。

如何六月忘溽暑,一雷不振翻为风。

崇朝极夜力不息,潜启蓬窗看天色。

东方欲白西未明,可是龙王听河伯。

莫黑匪乌赤者孤,有子死父妻死夫。

下车泣罪知何意,卿尹当思日月图。

(0)

小蓬壶

弱水不可航,神山未知处。

閒居与世隔,仙境忽已遇。

百岁等须臾,万事归傲睨。

丹丘信自有,大小焉足计。

(0)

南山荣寿诗寿杨方伯父怡梅翁

维南有崇山,盘亘自终古。

高当翼轸间,广与衡岳旅。

中有千岁梅,生长元得所。

英华彻寰区,贞素贯寒暑。

开花玉香丛,结子金色颗。

德馨椒桂俦,滋味鼎鼐主。

繁葩尽芬馥,再实愈清楚。

荣封异秦松,拔萃超庾土。

上与山同跻,下与地常处。

蟠桃与庄椿,千岁可能数。

焉知世奇树,亿祀老玄圃。

卓哉同春翁,怡怡并遐祜。

(0)

草虫杂图四十二首为伍佥宪题·其二十四

阴阴莞柳树,嘒嘒孤鸣蜩。

惊风飒吹撼,奋翅飞迁乔。

托体虽得所,防患亦须周。

吟风饮清露,此道终逍遥。

(0)

艾如张

艾而张罗,蒐以狩,宁干戈。安不忘危,厉不伤和。

三面尽解如雀何。

(0)
诗词分类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诗人
孙承宗 谢安 江湜 牛希济 杨坚 章楶 卢思道 虞世基 东方朔 杜光庭 王景 李公麟 沈晦 金圣叹 孙道绚 高凤翰 白行简 苏味道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