髻里明珠当自知,无端贫里叩贫儿。
北邙山下千堆土,葬尽神仙不解悲。
髻里明珠当自知,无端贫里叩贫儿。
北邙山下千堆土,葬尽神仙不解悲。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世贞为回应乡进士邹道甫所作的两首绝句中的第二首。诗中蕴含了对贫富不均、人生无常以及对逝去生命的感慨。
首句“髻里明珠当自知”,用比喻的手法,暗示人生的珍贵与价值,如同女子发髻中的明珠,需要自己去发现和珍惜。这里的“明珠”象征着个人的才华、财富或幸福,强调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次句“无端贫里叩贫儿”,则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不公与无奈。在贫穷的环境中,人们往往相互求助,但这里却用了“无端”一词,似乎在表达这种求助行为的突然性或是命运的捉弄,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与不确定性。
后两句“北邙山下千堆土,葬尽神仙不解悲”,将视角转向了死亡这一永恒的主题。北邙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墓地之一,常被用来象征死亡之地。诗句描绘了无数的坟墓,无论是普通人还是神仙,最终都归于尘土。这里通过对比神仙与凡人,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终将消逝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面对死亡时人类普遍的无力感和悲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价值、社会不公及生死主题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
苍崖如壁立,神仙好岩居。
杖藜往佳招,还与胜境俱。
寻幽憩真馆,访古得遗书。
傍有千寻木,中藏蝉蜕躯。
终然跻绝顶,眼界聊一舒。
军峰散云雨,盱水带城隅。
始知众山小,端欲隘寰区。
达人等大观,笑彼形器拘。
天寒风景暮,归兴促篮舆。
幸兹及官闲,行色可徐徐。
前修傥可作,微禄亦何须。
眷言还故山,著论拟潜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