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光在离,火为威德。执礼昭训,持衡受则。
靡草既凋,温风以至。嘉荐惟旅,时羞孔备。
齐缇在堂,笙镛在下。匪惟七百,无绝终始。
炎光在离,火为威德。执礼昭训,持衡受则。
靡草既凋,温风以至。嘉荐惟旅,时羞孔备。
齐缇在堂,笙镛在下。匪惟七百,无绝终始。
此诗描绘了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礼仪程式的细致刻画,展现了古人对于神灵崇拜的虔诚态度以及对宇宙秩序的认知。
“炎光在离,火为威德。”开篇即以火元素为切入点,火不仅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力量,也象征着神圣和权威。炎热的阳光与火焰相结合,烘托出一种敬畏之心。
“执礼昭训,持衡受则。”这里强调的是祭祀活动中严格遵循古代礼制的重要性。礼仪不仅是对神灵的尊崇,也是维系人与自然、社会秩序的纽带。
“靡草既凋,温风以至。”随着季节的变换,景象也随之改变。诗人捕捉了秋末初冬时节的特征,枯萎的草木和渐暖的微风,构成了一幅静谧而又生机勃勃的画面。
“嘉荐惟旅,时羞孔备。”祭祀之礼,不仅是对神灵的供奉,也是一种时间性的纪念。诗中提到的“旅”可能指的是远行的人,表达了一种对于远方来客的期待和欢迎,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外来交流的开放态度。
“齐缇在堂,笙镛在下。”这里继续描绘祭祀场景,通过细节如礼器摆放的位置等,展现了古代祭礼的庄重与精细。诗人通过这些具体形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种环境之中。
“匪惟七百,无绝终始。”这句话可能是在强调这一场景的宏大与无穷,七百作为一个较大的数字,用来形容参与祭祀的人数众多,或许也隐含着时间上的连续性,意味着这种礼仪传统自古以来不断延续。
总体而言,此诗通过对自然界和人为活动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宇宙、社会及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
博雅南州士,风流小隐仙。
横经越水梦,会弁鹊湖缘。
荡荡乾坤理,明明日月悬。
钩深发奇蕴,观象洞真诠。
不谓宗盟合,能令古道还。
肯来留七日,遽去别半年。
流水高山趣,阳春白雪篇。
朗吟惊玉立,抱玩美珠连。
更忆弹冯铗,兼怀访戴船。
续貂吾岂敢,韫椟尔宜专。
老骥思腾枥,潜鳞乐在渊。
邯郸正炊黍,黄石有遗编。
抚己怀难尽,忘言意已传。
会同速风驭,去采华山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