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闻山钟,仙舟过苕水。
松门入幽映,石径趋迤逦。
初月开草堂,远公方觏止。
忘言在闲夜,凝念得微理。
泠泠功德池,相与涤心耳。
彼岸闻山钟,仙舟过苕水。
松门入幽映,石径趋迤逦。
初月开草堂,远公方觏止。
忘言在闲夜,凝念得微理。
泠泠功德池,相与涤心耳。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幽雅的佛教精舍景象。诗人通过耳边传来的山钟声,想象着仙舟在苕水上轻航,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松门映入幽深之处,石径蜿蜒曲折,进一步增添了场景的神秘感。
诗人提到“初月开草堂”,可能是在描述精舍中的一处庭院,在初升的月光下显得格外宁静。远公即是佛教中的高僧,对于他的尊称,表明了诗人对他修为的敬仰和期待。
夜深人静时,诗人沉浸在忘言之中,那种境界超脱世俗纷扰,只留下微妙的情理。最后,“泠泠功德池”描绘了一处清澈见底的水景,而“相与涤心耳”则是说在这样的环境中,与高僧共同净化心灵,如同洗涤尘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摹和对佛理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寄托和内心平静的向往。
韶华渐好。报锦里又是,春风来早。
昴宿降萧,崧岳生申符英表。三朝倖望人倾祷。
寿与长城俱老。碧油红旆,高牙大纛一时荣耀。
矫矫。甘泉旧德,少年日,翰苑玉堂曾到。
润饰帝谟,粉泽皇猷文章妙。主盟经济尊吾道。
早晚促归岩庙。愿同海内苍生,伫看凤诏。
脱我头上巾,星星复种种。
聊欲对可人,洗此尘事冗。
归受一大钱,知渠笑刘宠。
且当浇渴心,长江岌翻动。
办君诸方脚,拟寻小有洞。
黄帽与青鞋,甘作五湖梦。
鸿飞强冥冥,姑以白眼送。
儿辈无足论,急流未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