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语呢喃春昼。花事阑珊时候。
斜倚画屏前,半亸低垂红袖。消瘦。消瘦。
镜里双蛾长皱。
燕语呢喃春昼。花事阑珊时候。
斜倚画屏前,半亸低垂红袖。消瘦。消瘦。
镜里双蛾长皱。
这首《如梦令·春闺》由清代女诗人葛秀英所作,描绘了一位深居春闺的女子在春日里的细腻情感与微妙心境。
“燕语呢喃春昼”,开篇以轻柔的笔触描绘了春日里燕子的呢喃声,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宁静的氛围。春昼,指的是春天的白昼,阳光明媚,万物复苏,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花事阑珊时候”,随着季节的更迭,花开花落,春日的繁华逐渐退去,这里的“阑珊”二字,既指花朵凋零,也暗含时光流逝之意,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哀愁。
“斜倚画屏前,半亸低垂红袖”,女子独自斜倚在画屏之前,红袖半垂,姿态慵懒而优雅。这不仅展现了女子的美丽与闲适,也暗示了她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消瘦。消瘦。”这两句反复强调女子的身形消瘦,既是对外表的描绘,也是内心情感的投射。消瘦的背后,或许是因思念、忧愁或是对美好时光逝去的感慨。
“镜里双蛾长皱”,最后,通过镜子映照出女子双眉紧锁、皱纹横生的画面,进一步深化了她内心的复杂情绪。镜中的倒影,既是现实的反映,也是内心世界的折射。
整体而言,《如梦令·春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女子在春日里的独特情感体验,既有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也有对孤独与寂寞的深刻感受,是一首充满情感深度的佳作。
床头夜雨滴到明,村南村北春水生。
老妇携儿出门去,老翁赤脚呵牛耕。
一双不借挂木杪,半破夫须冲晓行。
耕罢洗泥枕犊鼻,卧看人间蛮触争。
溪山击鼓助雷惊,逗晓灵芽发翠茎。
摘处两旗香可爱,贡来双凤品尤精。
寒侵病骨惟思睡,花落春愁未解酲。
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萧洒有馀清。
贤愚相去,算其间能几。差以毫厘缪千里。细思量义利,舜跖之分,孳孳者,等是鸡鸣而起。
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一饷聚飞蚊,其响如雷,深自觉、昨非今是。羡安乐窝中泰和汤,更剧饮,无过半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