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云散鳞甲,万瓦如炊燖。
东华车马尘,褦襶不自禁。
谁能半日閒,脱身此窥临。
百钱买渔篷,横截南北岑。
追随二三子,未害山水淫。
邂逅十八公,俱作笙鹤吟。
颇闻彼上人,振鬣万马瘖。
试诗没字碑,往听无弦琴。
空堂无枯秀,契我回向心。
清凉一味禅,挥玉开烦襟。
笑指亭下泉,杉竹涵幽深。
藓桥于三闸,龙怒飞出林。
奔雷吼春壑,晴雪生午阴。
人间正炎热,去作三日霖。
火云散鳞甲,万瓦如炊燖。
东华车马尘,褦襶不自禁。
谁能半日閒,脱身此窥临。
百钱买渔篷,横截南北岑。
追随二三子,未害山水淫。
邂逅十八公,俱作笙鹤吟。
颇闻彼上人,振鬣万马瘖。
试诗没字碑,往听无弦琴。
空堂无枯秀,契我回向心。
清凉一味禅,挥玉开烦襟。
笑指亭下泉,杉竹涵幽深。
藓桥于三闸,龙怒飞出林。
奔雷吼春壑,晴雪生午阴。
人间正炎热,去作三日霖。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避暑山谷的生动图景,通过对比和排比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在炎热夏季中寻找清凉之地的情怀。
开篇“火云散鳞甲,万瓦如炊燖”两句,形象地描绘出酷暑难当的景象,火云似烈日所焚烧的鳞甲,万瓦在炎热中熔化如炊燖。
紧接着,“东华车马尘,褦襶不自禁”两句,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了尘世与避暑之地的鲜明对照。东华指的是官府或都城,是繁华喧闹之所,而“车马尘”则是喧嚣与尘埃的象征;相比之下,“褦襶不自禁”的山谷清幽,诗人情不自禁地向往。
“谁能半日閒,脱身此窥临”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摆脱尘世束缚、寻找片刻宁静的渴望。“百钱买渔篷,横截南北岑”两句,则是对避暑之地的描绘,这里的“百钱”可能暗指简单而不需耗费巨资,“横截南北岑”则展示了山中溪水的清凉与美好。
接下来的几句:“追随二三子,未害山水淫。邂逅十八公,俱作笙鹤吟。”通过对人名的提及,可以推测是诗人与友人一同在山中寻找避暑之地,共同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颇闻彼上人,振鬣万马瘖。试诗没字碑,往听无弦琴。”两句,可能是在描绘某种精神境界或是对古代高僧的赞誉,其中“振鬣”、“万马瘖”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清净与超脱,“试诗没字碑”则暗示了一种超越文字之上的禅意,“往听无弦琴”更是对心灵宁静状态的一种比喻。
“空堂无枯秀,契我回向心。清凉一味禅,挥玉开烦襟。”几句,则是在描绘避暑之地的内在感受和精神追求。“空堂”、“无枯秀”表达了清净与安宁,“契我回向心”则是对心灵归宿之所的肯定,“挥玉开烦襟”则是通过禅定的方式,解开心中的烦恼。
最后几句:“笑指亭下泉,杉竹涵幽深。藓桥于三闸,龙怒飞出林。”描绘了一幅山谷清泉的景象,其中“笑指”、“亭下泉”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藓桥于三闸”则是在形容山中的古桥与溪流相连的情景。
“奔雷吼春壑,晴雪生午阴。人间正炎热,去作三日霖。”几句,则是通过对比的手法,再次强调了避暑之地的清凉与世俗世界的酷热。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幽深,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感受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自在逍遥的人生态度。
欲暑还凉,如春有意重归。
春若归来,任他莺老花飞。
轻雷澹雨,似晚风、欺得单衣。
檐声惊醉,起来新绿成围。回首分携。
光风冉冉菲菲。曾几何时,故山疑梦还非。
鸣琴再抚,将清恨、都入金徽。
永怀桥下,系船溪柳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