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随明月去,独望晓星来。
蟋蟀三两声,海棠花半开。
秋衫全湿露,团扇半粘苔。
户讶流萤出,窗惊电影回。
非因驰照远,谁复认池台。
远随明月去,独望晓星来。
蟋蟀三两声,海棠花半开。
秋衫全湿露,团扇半粘苔。
户讶流萤出,窗惊电影回。
非因驰照远,谁复认池台。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诗人独自起身,追寻月光与晨星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秋夜的静谧与美丽。诗中运用了多种感官描写,如听觉(蟋蟀的鸣叫)、视觉(海棠花的半开)、触觉(秋衫被露水打湿)和想象(流萤与电影般的光影),营造了一种幽深而略带凉意的氛围。
首联“远随明月去,独望晓星来”以动态的视角展开,仿佛引领读者跟随诗人的脚步,穿越夜色,追寻那明亮的月光与初现的晨星。这种孤独而坚定的探索,既是对自然美的追求,也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颔联“蟋蟀三两声,海棠花半开”则将焦点转向了自然界的声音与形态。蟋蟀的低吟与海棠花的半开,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机的画面,暗示着季节的更迭与生命的循环。
颈联“秋衫全湿露,团扇半粘苔”进一步深化了夜色的凉意与环境的静谧。秋衫被露水打湿,团扇上沾满了青苔,这些细节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化。
尾联“户讶流萤出,窗惊电影回”以动态的场景结束,流萤的飞舞与电影般的光影在窗户上映现,既增添了诗的趣味性,也象征着短暂与永恒之间的微妙平衡。这一联巧妙地回应了首联的追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与对生命瞬间的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夜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时间与生命深刻的思考与感悟,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是清代诗歌中的一篇佳作。
鼓角传归旆,东郊辟草莱。
黄童团紫盖,骢马印青莓。
岸隔因舟渡,星辉护驾回。
观风千载事,雷雨莫相催。
昨日天中节,今朝兴未阑。
凤城寻一苇,鳄渚放双竿。
海近涛声急,风高气色寒。
须臾登彼岸,转觉是飞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