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舞旋成苍颉字,炬辉真演法王轮。
如来住本光明藏,那识人间今古春。
灯舞旋成苍颉字,炬辉真演法王轮。
如来住本光明藏,那识人间今古春。
这首诗以元宵节的灯火为背景,巧妙地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意象,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交融之美。
首句“灯舞旋成苍颉字”,以动态的灯火比喻古代造字之神苍颉,暗示灯火如同文字般流转变幻,既描绘了元宵节灯火辉煌的景象,也暗喻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苍颉是中国传说中的造字始祖,此处借以象征灯火中蕴含的文化底蕴。
次句“炬辉真演法王轮”,进一步将灯火的光芒比作佛法的教诲,如同法王所转的法轮,寓意着智慧的传播和真理的启示。法王轮是佛教中象征佛法无边、普渡众生的符号,这里表达了灯火不仅照亮了夜晚,更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传递了深邃的哲学思考。
第三句“如来住本光明藏”,运用了佛教术语,将灯火比作如来的光明藏,即佛性或内在的智慧。这句话强调了灯火不仅仅是外在的装饰,更是内在精神的体现,象征着佛性在人们心中的觉醒和显现。
最后一句“那识人间今古春”,则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灯火之美的赞叹,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这句话意味着即使在灯火璀璨的元宵之夜,人们也难以完全理解或把握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意义,引人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元宵节的灯火这一载体,巧妙地融合了传统文化与宗教哲学的元素,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文化传承以及生命意义的深刻感悟。
珠宫何岧峣,前江后层嶂。
开山者何人,萧梁山中相。
窃惟经营初,岂曰此幽赏。
地灵宜仙事,境寂销俗相。
既积惜水功,帝命使瀛丈。
手泥烧丹灶,岁久化黄壤。
石突古殿出,涧循阴廊响。
道人如修静,我岂陶官长。
偶结清净缘,下榻税尘鞅。
夜报前溪渔,命酒将鲙享。
撑篷待月来,架桨乘潮上。
秋高气凄澹,清极思超敞。
暂废一夕眠,庶蒙列真奖。
千树玲珑罩,正蒲风微过,梅雨新霁。
客里幽窗,算无春可到,和愁都闭。万种人生计。
应不似、午天闲睡。起来踏碎松阴,萧萧欲动疑水。
借问归舟归未。望柳色烟光,何处明媚。
抖擞人间,除离情别恨,乾坤馀几。一笑晴凫起。
酒醒后、阑干独倚。时见双燕飞来,斜阳满地。
长忆当初,是他见我心先有。
一钩才下,便引得鱼儿开口。
好是重门深院,寂寞黄昏后。厮觑著、一面儿酒。
试撋就。便把我、得人意处,闵子里、施纤手。
云情雨意,似十二巫山旧。
更向枕前言约,许我长相守。忺人也,犹自眉头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