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宫何岧峣,前江后层嶂。
开山者何人,萧梁山中相。
窃惟经营初,岂曰此幽赏。
地灵宜仙事,境寂销俗相。
既积惜水功,帝命使瀛丈。
手泥烧丹灶,岁久化黄壤。
石突古殿出,涧循阴廊响。
道人如修静,我岂陶官长。
偶结清净缘,下榻税尘鞅。
夜报前溪渔,命酒将鲙享。
撑篷待月来,架桨乘潮上。
秋高气凄澹,清极思超敞。
暂废一夕眠,庶蒙列真奖。
珠宫何岧峣,前江后层嶂。
开山者何人,萧梁山中相。
窃惟经营初,岂曰此幽赏。
地灵宜仙事,境寂销俗相。
既积惜水功,帝命使瀛丈。
手泥烧丹灶,岁久化黄壤。
石突古殿出,涧循阴廊响。
道人如修静,我岂陶官长。
偶结清净缘,下榻税尘鞅。
夜报前溪渔,命酒将鲙享。
撑篷待月来,架桨乘潮上。
秋高气凄澹,清极思超敞。
暂废一夕眠,庶蒙列真奖。
这首宋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列真观的场景,以刘道士为引,深入山中仙境。诗人首先赞叹道观的雄伟壮观,既有前临江水的开阔,又有后倚层峦的深远。他好奇地询问建造者的身份,推测是萧梁时期隐居山中的高人。
诗人感慨道观的初始建设,似乎并非仅为个人的幽居欣赏,而是因地势灵秀,适宜仙家之事,环境宁静,能涤除尘世之念。观中蓄水工程,更是出于帝王之命,规模宏大。他还提及了古老的丹灶和逐渐风化的石殿,以及潺潺流水声在阴暗的廊间回荡。
诗人虽然并未担任道教官员,却与刘道士结下清净之缘,得以在此暂住,享受片刻的宁静。他们一同饮酒赏鱼,等待月夜泛舟,感受秋高气爽的清新,诗人借此寻求心灵的超脱与提升。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道教文化的敬畏与向往,以及对超凡生活的短暂体验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