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村野老祠刍狗,山鸟衔灰自爇林。
半壁电光深入石,一星槐火竟流金。
白牛假道归涔黑,玄鹤摩空落影沉。
谁识枯桐心已死,独蒙尘土待知音。
南村野老祠刍狗,山鸟衔灰自爇林。
半壁电光深入石,一星槐火竟流金。
白牛假道归涔黑,玄鹤摩空落影沉。
谁识枯桐心已死,独蒙尘土待知音。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古代祭祀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首句“南村野老祠刍狗”,以“野老”点出祭祀的朴素与庄重,而“刍狗”则暗示了祭品的简朴,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谦逊。接着,“山鸟衔灰自爇林”一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山鸟主动参与祭祀活动的情景,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神秘感。
“半壁电光深入石,一星槐火竟流金”两句,将自然界的奇观与祭祀的神圣氛围巧妙结合,电光石火的景象与槐木燃烧的光芒交织在一起,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也象征着祭祀仪式的庄严与神圣。这种自然与人文的交融,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白牛假道归涔黑,玄鹤摩空落影沉”描绘了祭祀过程中动物与鸟类的参与,白牛作为祭祀的载体,穿越黑暗归于宁静,玄鹤在空中翱翔,其影落在地面上,形成深沉的倒影。这些细节丰富了画面的层次,增加了诗歌的意蕴。
最后,“谁识枯桐心已死,独蒙尘土待知音”两句,以“枯桐”比喻历经沧桑的事物,表达了对被遗忘或忽视的美好事物的感慨。同时,诗人期待着“知音”的出现,寓意着对真正理解与欣赏的渴望。整首诗在描绘祭祀场景的同时,蕴含了对生命、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被忽视的无奈与期待。
绿遍小池头,胡床一日幽。
乍晴人意惬,欲暮鸟声流。
只道耽閒趣,那知接胜游。
红尘飞不到,城府亦山丘。
去年一旱暍欲死,犹幸春来能忍饥。
长夏因仍作凉计,中庭始架青松枝。
门前催租急非缓,国中遗诰安若危。
贫无输官尚自可,忠欲输君今已迟。
风来萧萧悲益甚,日远茫茫愁不知。
谁谓身閒得放逸,家国一体人弗思。
云开空山久阙雨,蝉噪古木还迎曦。
松枝松枝绿差差,吾忍坐卧来乐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