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空览苍翠,登兹百尺楼。
春风荡击筑,高歌发秦讴。
梁间转流丽,云际回歌喉。
阳春寡酬和,佳人不可求。
恍疑碧桃树,景与瑶池侔。
曲终意未极,青枫生远愁。
凭空览苍翠,登兹百尺楼。
春风荡击筑,高歌发秦讴。
梁间转流丽,云际回歌喉。
阳春寡酬和,佳人不可求。
恍疑碧桃树,景与瑶池侔。
曲终意未极,青枫生远愁。
这首诗《罨翠楼听歌》是明代诗人王九思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罨翠楼上的听歌场景,展现了诗人对音乐艺术的深刻感悟与审美追求。
首句“凭空览苍翠,登兹百尺楼”,开篇即以“凭空”、“苍翠”、“百尺楼”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高远清幽的意境,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诗人站在百尺高楼之上,俯瞰着满眼的苍翠,心境也随之变得开阔而宁静。
接着,“春风荡击筑,高歌发秦讴”,描绘了在春风的吹拂下,有人正在击筑高歌,歌声中充满了秦地的韵味。这里的“击筑”和“高歌”不仅展现了音乐的美妙,也暗示了历史文化的传承与融合。
“梁间转流丽,云际回歌喉”,进一步渲染了音乐的美妙与空间的辽阔。歌声仿佛在梁间流转,又似乎在云端回响,展现出音乐艺术跨越时空的魅力。
“阳春寡酬和,佳人不可求”,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难以寻觅的感慨。在这样的美景与音乐面前,却找不到相应的回应或欣赏者,流露出一丝淡淡的遗憾与孤独。
最后,“恍疑碧桃树,景与瑶池侔”,诗人恍惚间觉得眼前的景象如同碧桃树下的瑶池仙境,美不胜收。这不仅是对罨翠楼美景的赞美,也是对音乐艺术带来的心灵震撼的比喻。
“曲终意未极,青枫生远愁”,当音乐结束时,诗人的心境并未随之平复,反而生发出深远的愁绪。这愁绪可能源自对美好瞬间逝去的惋惜,也可能是对人生无常、美好难求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罨翠楼听歌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音乐艺术的深刻感悟,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人生、自然、历史的思考。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诗意,体现了明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
锦堂重赏牡丹红,不惜残英数日空。
嘉艳岂无来岁好,清欢难得故人同。
谁言山下曾为雨,只恐身轻去逐风。
且共对花开口笑,莫持姚左较雌雄。
临并踰二期,病戚居其半。
虽以志自勉,精识奈耗乱。
故于一道事,十六七不干。
贪权莫即乱,罪大孰可逭。
纳节求本邦,所幸脱诛窜。
君仁恻至诚,亟俾贤者换。
与公同心人,金固其利断。
安然解印归,万喜无一惋。
为别信宿来,书日慰愚懦。
张瑟久不调,易调犹未断。
非才辱公知,处道诚一贯。
至于措置间,在理有殊判。
不当牵以私,经画误远算。
愿公新政条,布若星日灿。
害边者刬除,垢俗者涤浣。
使兹全晋民,比屋竞耸观。
仆远闻公为,省过安敢惮。
虽有好事徒,议论乌得间。
飨帝精禋举,严亲广孝纯。
祢宫增懿典,皇册荐威神。
宝殿斋居肃,琳房献礼陈。
慨瞻清庙几,穆奠紫坛茵。
备乐嘉安曲,鸿仪显相臣。
玉从丹禁出,路俨绣旂新。
瑞霭蒙天仗,祥风入帝宸。
欢呼九州会,庆泽万方均。
有幸逢华旦,无谟翼至仁。
但祈陪百礼,景扈越千春。
历历听钟鸣。当知在帝城。西树隐落月。
东窗见晓星。雾露朏朏未分明。乌啼哑哑已流声。
惊客思。动客情。客思郁纵横。翩翩孤雁何所栖。
依依别鹤半夜啼。今岁行已暮。雨雪向凄凄。
飞蓬旦夕起。杨柳尚翻低。气郁结。涕滂沱。
愁思无所托。强作听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