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欤载笔掌丝纶,雾雨何伤隐豹文。
绝望都俞参稷契,劣能损益记周殷。
蠹残书册犹堪觑,草没阶除尽不耘。
郑老襟期少陵解,从渠衮衮更纷纷。
谁欤载笔掌丝纶,雾雨何伤隐豹文。
绝望都俞参稷契,劣能损益记周殷。
蠹残书册犹堪觑,草没阶除尽不耘。
郑老襟期少陵解,从渠衮衮更纷纷。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诗人方回所作,名为《次韵宾旸斋中独坐五首(其四)》。从诗中的意境和语言风格来看,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哀伤与无奈,以及他对待古籍文献的尊重与珍视。
"谁欤载笔掌丝纶,雾雨何伤隐豹文。"
这两句描写了诗人面对破旧书籍的哀愍之情。"谁欤"是一种感叹词,用来表达对古人技术工艺的怀念。"载笔掌丝纶"形象地描述了古人在制作书籍时细致入微的工艺,而"雾雨何伤隐豹文"则是指书籍遭受自然侵蚀,如同雾和雨对精美书法的破坏,表达了诗人对于书籍损毁的无力感。
"绝望都俞参稷契,劣能损益记周殷。"
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古代文献传承中断的绝望。"绝望都俞参稷契"表明了对那些已经失传或残缺不全的古籍无比的怀念,而"劣能损益记周殷"则是说即使在破损中还能勉强辨认出的文字,也反映出了历史的沧桑变迁。
"蠹残书册犹堪觑,草没阶除尽不耘。"
这里诗人描绘了书籍遭受虫蛀蚕食,以及自然环境的侵袭,至于书架被野草所覆盖,连清理的动力都已丧失。这两句充分体现了时光流逝和物是人非的哀愁。
"郑老襟期少陵解,从渠衮衮更纷纷。"
最后两句中,诗人提到了古代文学家郑康昌(郑老)与杜甫(少陵),通过他们的名字表达了对先贤文学成就的敬仰和向往。"从渠衮衮更纷續"则可能是在说这些文化遗产尽管历经磨难,但其内涵依旧丰富多彩,令人遐想无限。
整首诗通过对古籍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于历史文化传承中断的忧虑以及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感。同时,这也反映出诗人对于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关切之情。
白羽红旌绕山麓,争向山南射奔鹿。
猎夫举网常苦辛,谁寝其皮食其肉。
腹中着子初成斑,梅花碎点真珠圆。
双桃压髻玉簪短,去作谁家头上冠。
贵家金多逐时好,尚蹙蛾眉嫌不早。
一皮可直三万钱,竞作苞苴当珍宝。
大者有茸胎有纹,举无遗族如何冤。
玉缨琼弁者谁子,始作此俑知非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