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羽红旌绕山麓,争向山南射奔鹿。
猎夫举网常苦辛,谁寝其皮食其肉。
腹中着子初成斑,梅花碎点真珠圆。
双桃压髻玉簪短,去作谁家头上冠。
贵家金多逐时好,尚蹙蛾眉嫌不早。
一皮可直三万钱,竞作苞苴当珍宝。
大者有茸胎有纹,举无遗族如何冤。
玉缨琼弁者谁子,始作此俑知非贤。
白羽红旌绕山麓,争向山南射奔鹿。
猎夫举网常苦辛,谁寝其皮食其肉。
腹中着子初成斑,梅花碎点真珠圆。
双桃压髻玉簪短,去作谁家头上冠。
贵家金多逐时好,尚蹙蛾眉嫌不早。
一皮可直三万钱,竞作苞苴当珍宝。
大者有茸胎有纹,举无遗族如何冤。
玉缨琼弁者谁子,始作此俑知非贤。
这首《射鹿行》由宋代诗人周紫芝创作,描绘了古代狩猎场景与社会现象,充满了深意。
诗开篇“白羽红旌绕山麓”,以“白羽”和“红旌”渲染出狩猎活动的热烈氛围,山麓处布满了猎人的旗帜与箭矢,预示着一场激烈的追逐即将展开。“争向山南射奔鹿”进一步描绘了猎人们在山南追逐鹿群的激烈场面。
接着,“猎夫举网常苦辛”揭示了狩猎并非易事,猎人们在捕捉动物时往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谁寝其皮食其肉”则反映了猎物的命运,它们的皮毛和肉将被人类所利用,成为衣食之源。
“腹中着子初成斑,梅花碎点真珠圆”描绘了鹿群的美丽,鹿的斑点如同梅花般美丽,又如珍珠般圆润,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丽。“双桃压髻玉簪短,去作谁家头上冠”则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鹿角的形状,如同女子头上的装饰,暗示了鹿角在当时社会中的价值与地位。
“贵家金多逐时好,尚蹙蛾眉嫌不早”揭示了社会上层对鹿皮和鹿肉的追求,即使在鹿皮价格高昂的情况下,仍有人不惜代价获取,甚至不惜皱起眉头,显示出社会的奢侈与贪婪。
“一皮可直三万钱,竞作苞苴当珍宝”强调了鹿皮的经济价值,每张鹿皮可以卖出高价,甚至成为贿赂的工具,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
“大者有茸胎有纹,举无遗族如何冤”表达了对鹿类命运的同情,指出即使是大鹿也难逃被猎杀的命运,这种无情的行为令人感到悲哀。
最后,“玉缨琼弁者谁子,始作此俑知非贤”以反问的形式,对那些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而采取残忍手段的人提出了质疑,表达了对人性中自私与残忍的批判。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反思,展现了古代社会的某些侧面,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社会伦理道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