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随远公,幽居庐山南。
香炉峰下水,濯遍十三潭。
松萝花开覆盘石,卧视秋云天外白。
秋云舒捲本无心,忽向天台弄素琴。
逢君散带耶溪上,赠我幽兰积雪吟。
我有双白鹤,欲放沃洲山。
朝啄苍梧之珠尘,暮随明月东海还。
期君来听九皋唳,天籁清寥非世间。
昔我随远公,幽居庐山南。
香炉峰下水,濯遍十三潭。
松萝花开覆盘石,卧视秋云天外白。
秋云舒捲本无心,忽向天台弄素琴。
逢君散带耶溪上,赠我幽兰积雪吟。
我有双白鹤,欲放沃洲山。
朝啄苍梧之珠尘,暮随明月东海还。
期君来听九皋唳,天籁清寥非世间。
这首诗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名为《答姜十三送游天台之作》。诗中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姜十三的深厚友情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赞美。
首句“昔我随远公,幽居庐山南”开篇即以回忆的方式,表达了诗人过去与一位高僧(远公)一同隐居在庐山南部的往事。接着,“香炉峰下水,濯遍十三潭”描绘了庐山香炉峰下的清澈流水,诗人曾在此洗涤身心,体验自然的纯净与宁静。
“松萝花开覆盘石,卧视秋云天外白”进一步展现了庐山的自然风光,松树与萝藤花开满地,覆盖着一块块岩石,诗人悠闲地仰望远处的秋云,感受天边的洁白与广阔。这一段不仅描绘了美丽的景色,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秋云舒捲本无心,忽向天台弄素琴”则将思绪从庐山转向天台山,秋云的飘动似乎无心,却激发了诗人弹奏素琴的灵感,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与诗人的艺术创作之间的共鸣。
“逢君散带耶溪上,赠我幽兰积雪吟”描述了诗人与姜十三相遇于耶溪之上,姜十三赠予诗人一曲关于幽兰与积雪的吟唱,进一步加深了两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最后,“我有双白鹤,欲放沃洲山。朝啄苍梧之珠尘,暮随明月东海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他想象自己拥有一对白鹤,可以在沃洲山飞翔,白天啄食苍梧之珠尘,夜晚随着明月飞回东海,象征着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超越世俗的生活态度。
“期君来听九皋唳,天籁清寥非世间”则是诗人邀请姜十三一同欣赏白鹤的鸣叫,这声音如同天籁,清静而辽阔,非人间所能及,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友谊的珍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丰富的内心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友情的珍惜以及对自由与超越世俗生活的向往,是一首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作品。
轩冕傥来,功名杯水,行藏倚楼。
把方略评梅,工夫课柳,精神伴鹤,谈笑盟鸥。
草檄寻樵,移文问钓,任江上东南风未休。
君知否,问如今绿野,胜似青油。从伊万户封留。
算得似团栾歌笑不。
怕魏阙兴思,高车驷马,江湖难著,缓带轻裘。
雪意何如,新醪熟未,乐事良辰聊献酬。
从今去,更八千椿算,才一春秋。
万里长淮北,青是汉时山。
几年壁垒相望,高枕度春闲。
不道草庐豪杰,手袖伊吾长剑,驰志在楼兰。
钟鼓令秋肃,毡罽胆冰寒。诗书帅,金横带,玉为鞍。
天生如结数辈,虏岂易江南。
京索成皋此际,东郭韩卢俱困,故老正争看。
琳檄未能草,冯铗直空弹。
续仲宣、一赋小呼鹰,声名满荆州。
向宾筵游戏,毫端月露,皮里阳秋。
遍历文书刁斗,何患不封侯。
横槊风烟表,独占诗筹。
见说眉攒心事,在岷峨乡国,落日西头。
怅英豪遗恨,都付大江流。
伟平生、经纶雅志,把重弓、聊为汉关留。
中秋近,何如载酒,一笑登楼。
东都一星下东壁,粲以文鸣斗南一。
玄德髀肉瞒白头,俯仰宇宙俱沤浮。
主人景升帝王胄,风土更羡远中州。
安能不粟效夷隘,活著期扶弈枰败。
仲华解笑人寂寂,历落山川旧图在。
夜深旅梦鸡唤惊,崇楼百尺般手成。
凭阑四顾万虑起,乡邻宁不思冠缨。
英雄海内方麇集,长忆永平太平日。
在心为志流为诗,吾岂争雄鹦鹉笔。
风流好事传到今,岂知汉泽入人深。
暇日载酒清流临,名篇雒启诵吾心。
偈言玩味犹谛揭,意趣充然刍豢悦。
飞鸿尽处烟雨隔,姑嗅梅花共清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