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三千里,沅湘为太湖。
湖上山谷深,有人多似愚。
婴孩寄树颠,就水捕鷠鲈。
所欢同鸟兽,身意复何拘。
吾行遍九州,此风皆已无。
吁嗟圣贤教,不觉久踌蹰。
东南三千里,沅湘为太湖。
湖上山谷深,有人多似愚。
婴孩寄树颠,就水捕鷠鲈。
所欢同鸟兽,身意复何拘。
吾行遍九州,此风皆已无。
吁嗟圣贤教,不觉久踌蹰。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生活状态。开篇“东南三千里,沅湘为太湖”即勾勒出一个遥远而广阔的自然景观,其中“太湖”的设定不仅提供了地理上的宽广,更暗示了一种超越凡俗的心灵空间。
诗人随后描写山谷深处的人们生活状态,“有人多似愚”一句,可能是在表达对这种远离尘嚣、简单自然生活方式的赞美。这里的“愚”并非贬义,而是指一种纯真无知、不受世俗污染的品质。
接着,“婴孩寄树颠,就水捕鷠鲈”两句,更增添了一份原始而和谐的生态画面。孩子在树上玩耍,人们在水中捕鱼,这种场景充满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远古时代的怀念。
“所欢同鸟兽,身意复何拘”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希望摆脱世间束缚,与自然界中的生物共同享受简单快乐的愿望。这里的“拘”字,强调了诗人对于自由自在生活方式的追求。
最后,“吾行遍九州,此风皆已无”和“吁嗟圣贤教,不觉久踌蹰”两句,则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反思。诗人通过自己的广泛游历,感叹现在已经很难找到那种古朴纯粹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过去圣贤之教未被后世所重视的惋惜。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远古生活的描绘,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展现了一种超脱物欲、追求精神自由的诗人情怀。
画本争如觌面奇,含苞香露已霏霏。
阿娇早合贮金屋,南子似羞褰锦帷。
花信定因寒较晚,赏心何事巧相违。
壁题恨欠江城句,綵笔谁能为发挥。
雪中佳士集,同倚寺楼看。
晁荡迷沧海,空明迫广寒。
重城和气浃,万井语声欢。
瑞接三冬白,忧宽一寸丹。
渔船寻剡曲,战马渡桑乾。
天意俱悭与,无毡分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