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田万顷,江中水千里。
东流自瀰漫,旱苗日焦死。
惜哉不能救,地势正如此。
云雷未兴潜,蛟龙困泥滓。
昭回虽在天,叹息真已矣。
山上田万顷,江中水千里。
东流自瀰漫,旱苗日焦死。
惜哉不能救,地势正如此。
云雷未兴潜,蛟龙困泥滓。
昭回虽在天,叹息真已矣。
这首诗描绘了干旱之下的农田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无法及时降雨以解救旱情的深深忧虑和无奈。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山上田万顷”、“江中水千里”,展现了广阔的土地与浩瀚的江水,然而这些自然景观却无法直接转化为对干旱土地的救援。接着,“东流自瀰漫”描绘了江水在大地上的流淌,但这种流动并未能滋润干涸的田野,“旱苗日焦死”则直接揭示了干旱带来的严重后果——庄稼因缺水而枯萎。
诗人感叹于自然之力的局限性,“云雷未兴潜,蛟龙困泥滓”,表达了对自然现象未能适时出现以缓解旱情的遗憾。最后,“昭回虽在天,叹息真已矣”一句,将目光转向天空,暗示着虽然雨水的循环规律仍在自然界中运行,但面对当前的困境,人类的叹息似乎已无济于事,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悲悯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自然灾害的深刻关注和无奈,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望。
晚雨扶愁,晓阴勒梦,野树朔风凄啸。
黄沙梦里,白雁霜前,枯尽玉关秋草。
堪叹落月阴山,燐火苍茫,寒螀独吊。
听几声胡管,几枝羌笛,鬓丝催老。
谁记得、出塞歌长,新婚别苦,忽忽路绵书杳。
金微万里,银烛三更,何处受降城堡。
如此天荒,地凉寄尽征衣,何时吹到。
便封侯觅取,楼外垂杨瘦了。
秀挹庭阴,破烟霏、放出林间山影。
茶话未阑,侵寻竹房催暝。
相携半榻闲身,到世外、栖鸦才定。清听。
又廊腰、暗落风边凉磬。前事枉重省。
叹衣珠无觅,鬓丝尘凝。新侣旧、欢依然,素心堪证。
看花待约芳期,问何日、翠娇红靓。松径。
且明朝、玉栏同凭。
一磬僧房,记月下、人来款竹。
还远致、秋塍珠宝,累累盈斛。
红豆分拈花里句,胡麻共饱山中粥。
更无须、乞米似平原,书成幅。蒿里唱,当年曲。
萍梗系,谁家屋。望子猷门径,凄凉心目。
过眼云烟朋辈少,打头风雪官程促。
问劳劳、尘梦定何时,黄梁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