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雨扶愁,晓阴勒梦,野树朔风凄啸。
黄沙梦里,白雁霜前,枯尽玉关秋草。
堪叹落月阴山,燐火苍茫,寒螀独吊。
听几声胡管,几枝羌笛,鬓丝催老。
谁记得、出塞歌长,新婚别苦,忽忽路绵书杳。
金微万里,银烛三更,何处受降城堡。
如此天荒,地凉寄尽征衣,何时吹到。
便封侯觅取,楼外垂杨瘦了。
晚雨扶愁,晓阴勒梦,野树朔风凄啸。
黄沙梦里,白雁霜前,枯尽玉关秋草。
堪叹落月阴山,燐火苍茫,寒螀独吊。
听几声胡管,几枝羌笛,鬓丝催老。
谁记得、出塞歌长,新婚别苦,忽忽路绵书杳。
金微万里,银烛三更,何处受降城堡。
如此天荒,地凉寄尽征衣,何时吹到。
便封侯觅取,楼外垂杨瘦了。
这首《过秦楼·西疆用事》是清代词人黄燮清的作品,描绘了边地的苦寒景象和征人的思乡之情。词的开篇以“晚雨扶愁,晓阴勒梦”起笔,形象地刻画了傍晚的雨滴加重了词人心中的愁绪,清晨的阴霾又使梦境无法延续,营造出压抑的氛围。接着,“野树朔风凄啸”进一步渲染了寒冷与荒凉,黄沙、白雁和秋草的描绘,暗示了边关的荒芜和季节的变迁。
“落月阴山,磷火苍茫,寒螀独吊”通过月光、磷火和寒蝉的哀鸣,勾勒出夜晚的凄冷与孤独。接下来的“胡管”、“羌笛”声,象征着异域风情,也表达了征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岁月流逝的感慨。“新婚别苦”、“书杳”则揭示了离别之痛和音信难通的无奈。
词的后半部分转向对远方的想象,“金微万里,银烛三更,何处受降城堡”描绘了边疆的辽阔和战争的痕迹,而“天荒”、“地凉”则强化了边地的艰苦。结尾处,词人期盼着征衣能早日送达,即使封侯也无法替代亲人的温暖,以“楼外垂杨瘦了”作结,寓言了等待的漫长和思念的深切。
整体来看,这首词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边地景色和人物心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清末边疆生活的艰辛与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一种皇华觐紫宸,文资换必异常伦。
随轩已有三茅客,下榻宁无两制人。
清洛听应移足懒,碧嵩看想转头频。
他时乞得休官后,莫负前言作善邻。
遥思锦水会荀陈,共指棠郊忆卧云。
青眼虽然蒙望我,丹心不觉恨输君。
离情杳杳三千里,老病厌厌八九分。
唯待急徵同赴阙,一时得见向溪濆。
西来紫马倦行春。上书频。阙排银。
愿听臣归,子舍便将迎。
又为老臣全晚节,关教化,系臣身。
帝心终眷老成人。想音尘。倍留神。
且把闲风,淡月与全真。
出处如公都有数,今古梦,几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