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卜母地,旁置万人庐。
郭公卜邻水,长洲偶成墟。
千秋杨子窆,投弃同江鱼。
裸发何为者,厌魅开籧篨。
孰借神丁火,焚却青囊书。
韩信卜母地,旁置万人庐。
郭公卜邻水,长洲偶成墟。
千秋杨子窆,投弃同江鱼。
裸发何为者,厌魅开籧篨。
孰借神丁火,焚却青囊书。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杨维桢的《览古四十二首》中的第二十九首,以历史人物韩信和郭公的故事为题材,展现了对历史兴衰和命运无常的感慨。首句“韩信卜母地”提及的是韩信年轻时曾占卜母亲的安息之地,暗示了他的早年生活艰辛;“旁置万人庐”则描绘了他后来功成名就后的壮观场面。
接下来,“郭公卜邻水”提到另一位郭公,他的居所因邻近水源而繁荣一时,但“长洲偶成墟”暗示了世事变迁,繁华不再。“千秋杨子窆”中的“杨子”可能指杨朱或杨修,这里借指郭公,表达其最终的结局如同被遗弃的江鱼,令人哀怜。
“裸发何为者”一句,可能是对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无所适从的人的疑问,裸发形容其贫困落魄。“厌魅开籧篨”进一步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籧篨是粗竹编的简陋住所,象征着他们的贫穷和困苦。
最后两句“孰借神丁火,焚却青囊书”表达了对知识和智慧被忽视、毁灭的忧虑,青囊书可能指的是典籍或秘籍,暗示了历史的教训可能被遗忘,智者的思想可能被湮没。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历史人物的沉浮,寓言式地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对知识价值的深刻反思。
海南无冬春,单衣裹袷裯。
生事亦云足,官贫了不忧。
萤火熠幽轩,黑林叫夜鹠。
洗足未登床,竹屋瓦灯留。
劲风捲檐瓦,墙隙鸣飕飕。
分火烹新泉,聊以芳茗投。
此生愿无馀,何苦利名韝。
飘泊海中槎,身世一沤浮。
地既产狂泉,谁以独醒瘳。
茫茫大块圈,今古跳猕猴。
金鸡海上鸣,白气发龙宫。
晨起搔短鬓,如霜摧秃松。
茸茸不受栉,堕絮飏游风。
结束神观整,颒嗽耳目通。
冠簪甫云毕,朝谒何太匆。
头岑体复惫,污渍衣重重。
倦骥思枥槽,长鸣擞鬣骢。
闻头责子羽,于我将无同。
富贵不可求,神仙不可逢。
讵无置身策,东郭灌园公。
真忧不可忘,忧是心头草。
浇以泪淋漓,培以思懊恼。
向风顿发生,离离不堪扫。
大地为愁城,播种遍穹昊。
其根不可芟,其叶不可槁。
谁云万斛忧,疗以一茎草。
家家人树萱,食萱如食稻。
忘忧是阿谁,殷忧人易老。
墙东王居士,傲骨凌千秋。
手持七寸管,旁无作者流。
胸既破万卷,目亦横九州。
岂学醯鸡儒,但为妻子谋。
淡香然古炉,白茗点瓷瓯。
有时对韵士,枯桐与纹楸。
品卉商瓶史,移泉问水邮。
空馆听蛙鸣,高树聆禽啾。
片语證无生,莲花上上头。
离合海中蘋,怆焉岁已周。
天水憺空迥,浩思方悠悠。
卞君钟灵自天水,昂藏七尺伟男子。
豺狼当道恣纵横,奋身请为苍生死。
满腔热血空自知,数茎白发更成丝。
入狱不祷皋陶神,那问死别与生离。
南冠五载久幽絷,北阙一朝恩下及。
衔恩归卧缙云山,葛巾野服日闲闲。
年来汉诏收遗直,清闻名高玉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