睛坡软翠媚烟萝,作剧东风孰奈佗!
不与春山借颜色,道旁争得见愁娥。
睛坡软翠媚烟萝,作剧东风孰奈佗!
不与春山借颜色,道旁争得见愁娥。
这首诗描绘了黄田道中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情感体验。首句“晴坡软翠媚烟萝”,以“晴坡”点明时间与地点,“软翠”形容草木在阳光下的柔和翠绿,而“媚烟萝”则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烟雾中的藤蔓以妩媚之态,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轻盈柔美的画面。
次句“作剧东风孰奈佗”,转而描写春风的调皮与不可抗拒。这里的“作剧”形象地表现了春风的活泼与戏谑,而“孰奈佗”则表达了对这种力量的无可奈何,暗示了自然界的力量与人的渺小。
后两句“不与春山借颜色,道旁争得见愁娥。”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表达。前一句“不与春山借颜色”意味着春山(即山色)没有因为春风的吹拂而改变其原有的色彩,暗含着一种独立与自足的精神态度。后一句“道旁争得见愁娥”则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愁苦与忧郁的感知,仿佛在道路两旁,即使是最不起眼的地方,也能感受到愁绪的存在,强调了愁情的普遍性和难以逃避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敏感观察和深刻思考,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对生活琐碎情感的细腻捕捉与理解。
暑湿倦行役,依投得禅关。
空堂纳清风,坐见香霏还。
积水共天远,高僧与云闲。
传闻扁舟人,宿昔庐兹山。
姝者已千载,诸峰高烟鬟。
当时功名成,止在谈笑间。
今岂无国士,宸游一何艰。
凭高望行朝,小雨犹斑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