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裹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
闲眠竟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
竹裹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
闲眠竟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幽深的画面,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竹林中的静谧与自然之美。
首句“竹裹编茅倚石根”,以“竹”作为主体,通过“编茅”这一细节,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还暗示了居住于此的隐逸之风。竹子与茅草的结合,既体现了自然的朴素,又蕴含着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倚石根”则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自然与原始,仿佛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与周围的山石融为一体。
次句“竹茎疏处见前村”,通过“竹茎疏处”的描述,巧妙地引出了远处的村落,这种远近结合的手法,不仅丰富了画面的视觉效果,也营造出了一种深远的空间感。在竹林的疏密之间,隐约可见的村落,仿佛是世外桃源的象征,让人感受到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与和谐。
后两句“闲眠竟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更是将诗的意境推向了高潮。诗人选择在竹林中闲眠,享受着与世隔绝的宁静,表达了对自由与独立生活的向往。而“无人到”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孤独与自我沉浸的状态,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超然。最后,“自有春风为扫门”一句,以春风自喻,形象地表达了自然界的温柔与包容,仿佛春风不仅带来了温暖,也带来了对心灵的抚慰和净化,使得诗人的心灵得以自由地呼吸,与自然和谐共处。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竹林、村落、春风等自然元素的描绘,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隐居世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充满了哲理意味和审美情趣。
忆昔红颜日,金玉等泥沙。
青楼紫陌,惟解惜月与贪花。
谁信如今憔悴,尘暗金徽玉轸,藓污匣中蛇。
一事都无就,双鬓只堪嗟。恨无情,乌与兔,送年华。
不如归去,无限云水好生涯。
未用轻蓑短棹,犹有青鞋黄帽,行处即吾家。
回首人间世,幽意在青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