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才十二三,便学善财参。
讳懒偏晨起,忘眠听夜谈。
阮贫居道北,符学近城南。
已壮贫如我,青青看出蓝。
伊才十二三,便学善财参。
讳懒偏晨起,忘眠听夜谈。
阮贫居道北,符学近城南。
已壮贫如我,青青看出蓝。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伊的侍者在成长过程中的独特性格与追求。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伊从年幼时的勤奋好学,到成年后依然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情。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伊与阮籍、符学等历史人物进行类比,暗示伊虽生活贫困,但内心充满智慧与追求,如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寓意着伊的成长与进步。
诗的第一句“伊才十二三,便学善财参”,开篇即点明伊自小就展现出对学习的热爱与执着,以善财童子为榜样,早早地投身于知识的海洋。接着,“讳懒偏晨起,忘眠听夜谈”两句,进一步刻画了伊勤奋刻苦的形象,即便是清晨也早早起床学习,夜晚也不忘与他人探讨学问,体现了其对知识的渴望与对生活的热情。
随后,“阮贫居道北,符学近城南”两句,通过引用阮籍和符学的故事,进一步强调了伊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不被外界环境所束缚。最后,“已壮贫如我,青青看出蓝”一句,以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伊虽然年轻且生活贫困,但其内心却如同青出于蓝,展现出超越自我、不断成长的潜力与希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伊侍者的生动描绘,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成长与追求,也蕴含了对知识、勤奋与坚持的赞美,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渐长天苦晴,土乾确确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馀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兵尘犹澒洞,僧舍亦徵求。
师向江南去,予方毂下留。
风霜两足白,宇宙一身浮。
归及梅花发,题诗寄陇头。
茶兴复诗心,一瓯还一吟。
压春甘蔗冷,喧雨荔枝深。
骤去无遗恨,幽栖已遍寻。
峨眉不可到,高处望千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