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锡天台似,石头今已矣。
九年少室山,面壁亦暂耳。
止锡天台似,石头今已矣。
九年少室山,面壁亦暂耳。
这首诗描绘了对古代僧人修行生活的深刻感悟与追忆。首句“止锡天台似,石头今已矣”中,“止锡”意味着僧人停止行脚,选择一处静地驻锡修行,这里将此情景与天台山相提并论,暗示了僧人过去在天台山的修行生活。然而,“石头今已矣”一句,似乎在感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暗示着天台山的景象或僧人的生活状态已经发生了变化。
接下来的“九年少室山,面壁亦暂耳”则进一步阐述了僧人修行的艰辛与短暂。少室山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此处通过描述僧人在少室山面壁修行九年,强调了修行过程中的孤独与坚持。然而,“亦暂耳”三字则点明了这种修行状态的短暂性,暗示了僧人最终还是要面对现实世界的变迁与挑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僧人修行生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时间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古代僧人精神追求的敬仰,也反映了对人生短暂与永恒之间关系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