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采莲曲二首·其二》
《采莲曲二首·其二》全文
唐 / 王昌龄   形式: 词  词牌: 采莲子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0)
注释
荷叶:荷花的叶子。
罗裙:丝织的裙子,这里指女子的裙子。
一色裁:颜色相同,像是用同一块布料裁剪而成。
芙蓉:荷花的别称。
乱入:杂乱进入,此处指人走入荷塘不易分辨。
看不见:看不清楚,不容易被发现。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感觉到。
翻译
绿荷叶与少女的裙子同色如裁剪出来,荷花朝着少女的脸在两边绽放。
她混入池塘中难以被发现,直到听见歌声才察觉有人到来。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夏日荷塘风光的诗句,通过对荷叶和芙蓉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观察与深情赞美。诗中的意象丰富,色彩鲜明,给人以生动的视觉享受。

"荷叶罗裙一色裁"一句,以精妙的手法将荷叶比作女子的裙摆,不仅形容了荷叶的绿色,而且通过“裁”字,传达出荷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的生动画面。这里的“一色”,则强调了荷塘中一种统一而和谐的绿色调配。

"芙蓉向脸两边开"则是对荷花的描写,芙蓉即荷花,用“向脸”来形容其朝着人的方向开放,而“两边开”则突出了荷花在池塘中左右对称地绽放。这里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荷花美丽外观的欣赏,更透露出一种静谧与和平的意境。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两句,则从视觉转向听觉,通过对比手法,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在荷塘中的独特体验。诗人在荷叶间穿行,看似迷失于这片绿色之中,而当听到歌声时,才意识到有人正在接近。这不仅展现了荷塘的深幽,而且也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界的融入和对生命活力的感知。

整体而言,这段诗句以其独特的意象和优美的笔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夏日荷塘图景,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者介绍
王昌龄

王昌龄
朝代:唐   字:少伯   籍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   生辰:698— 756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猜你喜欢

秋夜作因怀天台道者

万事何须问,良时即此时。

高秋半夜雨,落叶满前池。

静怕龙神识,贫从草木欺。

平生无限事,祗有道人知。

(0)

隋堤柳

夹路依依千里遥,路人回首认隋朝。

春风未借宣华意,犹费工夫长绿条。

(0)

秋别

别路垂杨柳,秋风凄管弦。

青楼君去后,明月为谁圆。

(0)

津梁寺采新茶与幕中诸公遍赏芳香尤异因题四韵兼呈陆郎中

灵州碧岩下,荑英初散芳。

涂涂犹宿露,采采不盈筐。

阴窦藏烟湿,单衣染焙香。

幸将调鼎味,一为奏明光。

(0)

诗偈·其一二四

身现凡夫事,内照自分明。

三千大千界,满中诸众生。

刹那造有业,了了总知情。

纳安芥子里,称为无相经。

常持人不识,念时无色声。

(0)

诗偈·其七十四

有人有所知,有事有是非。

闻道无相理,心执不生疑。

五岁更不长,祇作阿孩儿。

将拳口里咬,百年不肯离。

假花虽端正,究竟不充饥。

都缘痴孩子,不识是权宜。

如来无相理,有作尽皆非。

(0)
诗词分类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诗人
骆宾王 纳兰性德 颜真卿 韦庄 皇甫冉 丘浚 程嘉燧 陈三立 薛能 张继先 钱谦益 邓肃 黄滔 鲍照 杨载 薛时雨 姚勉 赵嘏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