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子由作二颂,颂石台长老问公:手写《莲经》,字如黑蚁,且诵万遍,胁不至席二十馀年。予亦作二首·其一》
《子由作二颂,颂石台长老问公:手写《莲经》,字如黑蚁,且诵万遍,胁不至席二十馀年。予亦作二首·其一》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

眼前扰扰黑蚍蜉,口角霏霏白唾珠。

要识吾师无碍处,试将烧却看瞋无。

(0)
注释
眼前:眼前的景象。
扰扰:纷乱的样子。
黑蚍蜉:比喻忙碌的人群或事物。
口角:争吵时的口舌。
霏霏:形容唾沫飞溅的样子。
白唾珠:比喻人们的争论言辞。
要识:想要理解。
吾师:我的老师,这里可能指智慧或者某种教诲。
无碍处:不受阻碍、通透的地方。
试将:试着去做。
烧却:烧掉,这里可能象征消除或去除。
看瞋无:看看是否还会愤怒。
翻译
眼前纷扰如黑蚁般忙碌
人们的争论口沫横飞像白珠子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禅师修行境界的诗句。开头“眼前扰扰黑蚍蜉,口角霏霏白唾珠”两句,用生动的比喻形象描写了禅师在打坐冥想时的专注状态,仿佛连身边的蚂蚁都能清晰看到,而嘴角挂着未干的唾沫,表现出其入定忘我之状。

紧接着“要识吾师无碍处,试将烧却看瞋无”则进一步揭示了禅师超脱尘世、达观自在的心境。这里的“无碍处”指的是禅师心灵深处所达到的那一种无挂碍、无牵绊之境;而“试将烧却看瞋无”则暗示了禅师通过苦行或是内心的煎熬,将凡尘俗念尽数清除,以达到心如止水,无波无澜的境界。

整体来看,这段诗文不仅描绘了一个禅师修行的生动画面,更深层次地传递了一种对禅理的理解和向往,是一段充满禅意的文字。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集句联

楼台近水涵明鉴;琴酒和云入旧山。

(0)

揖庐亭联

绝顶共跻攀,江上琵琶向谁语;

五峰相揖让,山中云雾待吾开。

(0)

日迎灯

游客醉烟花,人影衣香,欢喜场中春昼好;

蒸云腾紫气,祥霞绮旭,光明天上慧灯悬。

(0)

三都金鸡甸联

两山横界东西,是桃源路去来,问道向此间指引;

一水劈开南北,到洞庭湖会合,溯源在这里分明。

(0)

挽贺尔昌联

典郡隔一万里云程,君分秦陇,我守滇池,直阅尽宦海升沈,竟先撒手;

同堂恍四十年尘梦,谁吊贾生,自惭冯妇,每想到天涯沦落,倍觉酸心。

(0)

挽戴敦元联

贵为尚书,俭若寒士,扬历四十年,其趋公忘寝食,忠矣;

幼称神童,老推名宿,横览八千卷,独精算通天人,伟哉。

(0)
诗词分类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诗人
徐惠 李朝威 李延寿 房玄龄 吴理堂 邹弢 孙梁 洪昇 郭麐 冯云山 高鹗 乐钧 徐锡麟 沈复 林嗣环 王穉登 刘元卿 憨山德清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