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背儿童自放歌,头头注涧复逾坡。
问渠何法牛驯扰,鞭挞无惊刍牧多。
牛背儿童自放歌,头头注涧复逾坡。
问渠何法牛驯扰,鞭挞无惊刍牧多。
这首《骑牛曲》由清代诗人陆师创作,通过对儿童骑牛放歌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首句“牛背儿童自放歌”,描绘了一个活泼欢快的场景,儿童自在地坐在牛背上,随心所欲地歌唱,充满了童真与自由的气息。次句“头头注涧复逾坡”,则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牛群在山间穿梭的动态,它们或涉水过涧,或越过高坡,展现出牛群的灵巧与适应力。
接下来,“问渠何法牛驯扰”,这一句提出了一个思考性的问题,引导读者去探索背后的原因——为何牛群能够如此驯服地跟随儿童,甚至在复杂的环境中也能保持秩序?这不仅体现了儿童与牛之间深厚的信任与默契,也暗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的重要性。
最后一句“鞭挞无惊刍牧多”,进一步揭示了答案。在古代农业社会中,牛是重要的生产工具,而“鞭挞”往往意味着对动物的驱使和控制。然而,在这里,没有使用任何暴力手段,牛群却依然保持平静与合作,这表明了通过智慧而非强制,可以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这种尊重生命、顺应自然的方式,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键。
综上所述,《骑牛曲》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与乡村生活的诗歌,更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哲学思想,即通过理解与尊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霎萧萧晚雨馀,凤凰楼下偶驱车。
郤诜片玉知能忆,乐广青天幸未疏。
相阔夏秋闻甚事,可亲灯火读何书。
恨无束帛嘉程子,徒自悁悁返弊庐。
芦中人,芦中人,渔父相逢浔水津。
一言慷慨辞宝剑,江空月白波粼粼。
被发佯狂乞吴市,状貌不类流离民。
博浪铁椎袖入手,留侯切切志在秦。
踰淮涉泗扫荆阙,死龙鞭笞无完鳞。
日暮途穷快逆施,愤怒激烈忘君臣。
堂堂庙食几千祀,一夕化作风中尘。
吴山落照秋风老,草木黤惨无馀春。
天道茫茫忽今古,世事渺渺如云轮。
芦中人,芦中人,生为公相死为神。
何时拔刀斫鲙痛饮松江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