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西江月.十二首·其二》
《西江月.十二首·其二》全文
宋 / 张伯端   形式: 词  词牌: 西江月

本自无生无灭,强将生灭区分。只如罪福亦何根。

妙体何曾增损。我有一轮明镜,从来只为蒙分。

今朝磨莹照乾坤。万象超然难隐。

(0)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伯端的作品,名为《西江月·十二首(其二)》。诗中蕴含深厚的哲理,探讨了生与灭、罪与福的本质,以及万象变化中的真实与虚幻。

“本自无生无灭,强将生灭区分。”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毁灭本质的看法,即它们并非绝对,而是人们出于某种目的而强加的概念。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贯主题:万物皆为空,生与死只是一种自然循环。

“只如罪福亦何根。”这句话延续了前面的观点,将罪和福比作同样没有根本的概念。这反映出作者对于传统道德观念持有质疑态度,认为它们并不具有绝对性。

“妙体何曾增损。”此句进一步强调了万物本体不变的哲学思想,即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万物的本质永远不会改变。

“我有一轮明镜,从来只为蒙分。”这里,作者以明镜比喻心灵或智慧,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纷争的心境。明镜象征着清晰、纯净,不受外界尘埃的污染,代表了作者追求的精神状态。

“今朝磨莹照乾坤。”这两句诗描绘了作者在某个清晨,用心灵之镜(智慧)去观照万物,从而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乾坤指天地,象征着宇宙万物。

“万象超然难隐。”最后一句强调了万物虽然多姿多彩,但在作者清明的心镜面前,却无法隐藏其真相。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于世间万象看破而不论的态度,以及对万事万物本质的洞察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哲理深邃著称,通过对生死罪福等概念的探讨,展现了作者超脱尘俗、追求智慧和精神自由的心路历程。

作者介绍
张伯端

张伯端
朝代:宋

张伯端(公元983年—1082年),一说(公元984年—1082年),道教南宗初祖,字平叔,号紫阳、紫阳山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诚)。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临海(今属浙江)人。自幼博览群书,学贯古今中外,涉猎诸种方术。曾中进士,后谪戍岭南。于成都遇仙人(一说此仙人即为刘海蟾)授道,后著书立说,传道天下。
猜你喜欢

句·其二

瓦屋如案平,金仙閟光景。

(0)

送王君弼寺丞出守临邛

昔人帝城愿一入,君今翩翩去何亟。

向来一念君亲同,夜梦倚门人发白。

人生适意富贵齐,况是求归真得归。

江风饱帆不可挽,恰恰春好花浓时。

君于文字识源委,笔势逼人殊亹亹。

每来握臂相与言,我屡点头兴叹喟。

三年厌踏东华尘,听鸡走马常踆踆。

黑头使君岂不贵,腰间见绶我亦惊。

蜀吴相望八千里,到家遥想慈颜喜。

上堂跪觞下堂拜,应有辉光照庭戺。

白鹤胜峰记昔游,醉墨淋漓在上头。

君行有暇试寻觅,不知已扫黄泥不。

(0)

过大信口忆西归录载大江渺渺忽二石山如伏猊引出水面东西对峙江形若瓢然而山乃其口然相距犹三四里则江之广狭可见视之信然妙哉写物之功感而赋此篇

两山如伏猊,波面忽引首。

江形若瓢然,此山乃其口。

往读西归志,一一未深剖。

及兹亲见之,语巧极雕镂。

妙哉写物功,万像不藏覆。

当时偶然书,信在三纪后。

临流重吁叹,有涕泫襟袖。

君看连城璞,岂但今不售。

(0)

遣兴七首·其四

倦倚枯株坐,起寻微径行。

鱼为凿坏遁,蝉作采薇清。

弹指四时足,闭关群动平。

尽言殊未可,日用本分明。

(0)

遣兴·其六

小窗日影转悠悠,卷尽残书却到头。

香茗半瓯轻列鼎,好诗千首胜封侯。

朱弦无复人三叹,白璧空惭我屡投。

酒好但宜供客醉,痴儿可忍换凉州。

(0)

送魏德源守普慈二首·其二

东梓名州最普州,蟆颐相望气横秋。

青衿胄子迎高朕,竹马儿童识细侯。

只有爱民心尚在,可能忧国泪空流。

摩挲疲瘵无多事,绿野家家剑换牛。

(0)
诗词分类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诗人
仇靖 彭端淑 李陵 杨嗣复 宋教仁 富嘉谟 吴西逸 周容 庄忌 茅坤 曹希蕴 庞德公 刘崧 贾昌朝 黄福 陈文龙 王清惠 聂胜琼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