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自无生无灭,强将生灭区分。只如罪福亦何根。
妙体何曾增损。我有一轮明镜,从来只为蒙分。
今朝磨莹照乾坤。万象超然难隐。
本自无生无灭,强将生灭区分。只如罪福亦何根。
妙体何曾增损。我有一轮明镜,从来只为蒙分。
今朝磨莹照乾坤。万象超然难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伯端的作品,名为《西江月·十二首(其二)》。诗中蕴含深厚的哲理,探讨了生与灭、罪与福的本质,以及万象变化中的真实与虚幻。
“本自无生无灭,强将生灭区分。”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毁灭本质的看法,即它们并非绝对,而是人们出于某种目的而强加的概念。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贯主题:万物皆为空,生与死只是一种自然循环。
“只如罪福亦何根。”这句话延续了前面的观点,将罪和福比作同样没有根本的概念。这反映出作者对于传统道德观念持有质疑态度,认为它们并不具有绝对性。
“妙体何曾增损。”此句进一步强调了万物本体不变的哲学思想,即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万物的本质永远不会改变。
“我有一轮明镜,从来只为蒙分。”这里,作者以明镜比喻心灵或智慧,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纷争的心境。明镜象征着清晰、纯净,不受外界尘埃的污染,代表了作者追求的精神状态。
“今朝磨莹照乾坤。”这两句诗描绘了作者在某个清晨,用心灵之镜(智慧)去观照万物,从而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乾坤指天地,象征着宇宙万物。
“万象超然难隐。”最后一句强调了万物虽然多姿多彩,但在作者清明的心镜面前,却无法隐藏其真相。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于世间万象看破而不论的态度,以及对万事万物本质的洞察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哲理深邃著称,通过对生死罪福等概念的探讨,展现了作者超脱尘俗、追求智慧和精神自由的心路历程。
昔人帝城愿一入,君今翩翩去何亟。
向来一念君亲同,夜梦倚门人发白。
人生适意富贵齐,况是求归真得归。
江风饱帆不可挽,恰恰春好花浓时。
君于文字识源委,笔势逼人殊亹亹。
每来握臂相与言,我屡点头兴叹喟。
三年厌踏东华尘,听鸡走马常踆踆。
黑头使君岂不贵,腰间见绶我亦惊。
蜀吴相望八千里,到家遥想慈颜喜。
上堂跪觞下堂拜,应有辉光照庭戺。
白鹤胜峰记昔游,醉墨淋漓在上头。
君行有暇试寻觅,不知已扫黄泥不。
两山如伏猊,波面忽引首。
江形若瓢然,此山乃其口。
往读西归志,一一未深剖。
及兹亲见之,语巧极雕镂。
妙哉写物功,万像不藏覆。
当时偶然书,信在三纪后。
临流重吁叹,有涕泫襟袖。
君看连城璞,岂但今不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