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仙幢下九垓,是谁巧引羯车回。
慇勤学插朱扉竹,又恐君王缓步来。
闻道仙幢下九垓,是谁巧引羯车回。
慇勤学插朱扉竹,又恐君王缓步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宫廷生活中的细腻场景,充满了对权力与仪式的微妙洞察。"闻道仙幢下九垓",开篇即以“仙幢”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威,仿佛从遥远的仙境降临人间,暗示着某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力量。"是谁巧引羯车回",则通过一个巧妙的动作——引导回转的羯车(一种古代的交通工具),隐喻着权力的流转和人物之间的微妙互动。
"慇勤学插朱扉竹",进一步展现了宫廷中对于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对仪式感的重视。"朱扉"代表了皇宫的大门,而"竹"在这里可能象征着某种特定的装饰或礼仪,通过学习如何恰当地插入,体现了对传统规矩的尊重和遵循。这一句不仅描绘了具体的动作,还蕴含了对秩序与和谐的追求。
"又恐君王缓步来",则是对君主行动的谨慎揣测,表现出臣子对君权的敬畏和对自身行为的严格自律。这种对君王行动的敏感感知,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权力结构的紧张关系和等级森严的社会氛围。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明代宫廷生活的某些侧面,既有对权力的敬畏,也有对仪式的尊重,以及在权力游戏中保持自我节制的智慧。
高门连曲沼,上有泮宫台。
芹藻莽不复,菰蒲弄风埃。
灵光突其右,荒秽良可哀。
两阜爪距地,驱车俨临淮。
鸡虫争得失,扰扰胡为哉。
何如袖春服,行歌与时偕。
我来晞白发,归咏同此怀。
柴桑志童冠,寤寐须偕来。
酌逵洗逸盼,雅趣孰此偕。
步雩习风腋,自觉聪明开。
人生昏宦只二事,忧喜相缠不知几。
我今岂可老更痴,颊有霜髭口无齿。
举案齐眉安在哉,独自饭蔬而饮水。
半生同住不同行,稍感伤悲心亦清。
雉鸣雌应春日暖,鸠唤妇归天雨晴。
断除此念如尸坐,调护坎离交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