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荃云荪,莫或佩斯。为君子所期,孰忮而疑?
静言庸违,不衷其衣。赭马日瘦,黔驴日肥。
入不我恤,出不我谅。路有四歧,趾欲谁向?
朔风条萧,冰山天高。哭必掩涕,积思用劳。
维荃云荪,莫或佩斯。为君子所期,孰忮而疑?
静言庸违,不衷其衣。赭马日瘦,黔驴日肥。
入不我恤,出不我谅。路有四歧,趾欲谁向?
朔风条萧,冰山天高。哭必掩涕,积思用劳。
这首诗《拟汉铙歌十八曲,存十一章(其七)芳树》由清代诗人姚燮创作,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与忧虑。
首句“维荃云荪,莫或佩斯”,以“荃”、“云”、“荪”三种香草比喻君子之德,表达对君子美德的赞美,同时也暗含了对世人未能真正理解和推崇这些美德的遗憾。接着,“为君子所期,孰忮而疑?”进一步强调了君子的期待与世人的猜疑之间的矛盾,反映了社会中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对立与不公。
“静言庸违,不衷其衣”,诗人通过描述君子的言行与世俗的背离,表达了对君子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赞扬。随后,“赭马日瘦,黔驴日肥”运用对比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社会中正直者日渐消瘦、邪恶者日益膨胀的景象,揭示了社会道德沦丧的现状。
“入不我恤,出不我谅”,指出君子在社会中的孤立无援,表达了对君子遭遇的同情与无奈。接下来,“路有四歧,趾欲谁向?”则以道路岔口的比喻,象征着人生选择的艰难与迷茫,暗示了君子在复杂社会中的困境。
“朔风条萧,冰山天高”描绘了严酷的自然景象,象征着社会环境的恶劣与挑战,同时也寓示着诗人内心的沉重与孤独。“哭必掩涕,积思用劳”则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深切哀叹与对理想追求的不懈努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君子形象的塑造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展现了诗人对道德沦丧、社会不公的深刻忧虑,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