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骝踏花云满足,南陌东阡日驰逐。
不如幽谷黄衣郎,好音绵蛮出深木。
邻家女儿愁别离,杨花却傍珠帘飞。
楼前关山人未归,奈何奈何啼黄鹂。
紫骝踏花云满足,南陌东阡日驰逐。
不如幽谷黄衣郎,好音绵蛮出深木。
邻家女儿愁别离,杨花却傍珠帘飞。
楼前关山人未归,奈何奈何啼黄鹂。
这首《听莺曲》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诗中以“紫骝”、“南陌东阡”、“幽谷黄衣郎”、“邻家女儿”、“杨花”、“楼前关山”等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情感的世界。
首先,“紫骝踏花云满足”,以骏马踏过繁花的场景开篇,既展现了春天的繁华与生机,也暗示了诗中人物的自由与快乐。“南陌东阡日驰逐”,进一步描绘了人们在春日里尽情奔跑、享受生活的画面,充满了活力和喜悦。
接着,“不如幽谷黄衣郎,好音绵蛮出深木”,诗人将目光转向自然界的生灵——黄衣郎(即黄莺),以其美妙的歌声与幽谷深处形成对比,强调了自然之音的纯净与美好,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邻家女儿愁别离,杨花却傍珠帘飞”,这一句则转而关注人类的情感世界,通过邻家女儿的离别愁绪,以及杨花随风飘舞的情景,展现了春日离别的哀愁与自然界的无常之美。
最后,“楼前关山人未归,奈何奈何啼黄鹂”,诗人将思绪拉回现实,以未归之人与黄鹂的啼叫相呼应,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人生离合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体悟,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有对离别与思念的感伤,体现了元末明初文人对生活、自然与情感的独特理解。
太华五千仞,雄压三神山。
金天西下康老,岳岳切云冠。
脚踏全球地壳,胸贮中华圣證,星斗摘心肝。
一卷大同论,太古烛龙然。敲红日,玻璃响,九霄寒。
百花十日生日,六十鬓毛斑。
身立支那劫外,人指梁鸿天际,佛国祖师看。
春酒介眉寿,星宿海同干。
高松高干云,众木安可到?
汤汤鸣寒溪,偃偃倚翠纛。
侧听心神醒,仰视目睛眊。
风雨天地动,一叶不欹倒。
岂同涧中萍,上下逐流潦。
岂同墙根槐,卷卷秋可扫。
凤凰引众禽,此木阴可焘。
君求百常柱,星日此可造。
般匠世有无,方钟野人好。
山寒未放春消息,独把单醪慰寂寥。
书对圣贤为客主,竹兼风雨似咸韶。
醉乡城郭灯前到,愁贼戈矛盏底销。
野菜溪鱼随分有,不堪回首叫箪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