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闻与画见,巧拙不同科。
譬如未入蜀,想像图岷峨。
可以欺他人,不可欺东坡。
又如写神女,瞥然巫山阿。
宋玉一点笔,眸子横清波。
上党太行山,怀孟踰黄河。
水落天井关,长剑垂新磨。
昌黎寻李愿,借车方口过。
劈斫开崖壁,巨扁侔斧戈。
荆浩家其间,烟霞恣麾呵。
亲见胜剽闻,胸次所得多。
天亦宝此画,易世终无他。
退之太行诗,幼诵今鬓皤。
洪谷太行画,恍兮聊浩歌。
画闻与画见,巧拙不同科。
譬如未入蜀,想像图岷峨。
可以欺他人,不可欺东坡。
又如写神女,瞥然巫山阿。
宋玉一点笔,眸子横清波。
上党太行山,怀孟踰黄河。
水落天井关,长剑垂新磨。
昌黎寻李愿,借车方口过。
劈斫开崖壁,巨扁侔斧戈。
荆浩家其间,烟霞恣麾呵。
亲见胜剽闻,胸次所得多。
天亦宝此画,易世终无他。
退之太行诗,幼诵今鬓皤。
洪谷太行画,恍兮聊浩歌。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时期的诗人方回所作,名为《次韵受益题荆浩太行山洪谷图五言》。诗中描绘了画家荆浩在太行山洪谷图中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画闻与画见,巧拙不同科。譬如未入蜀,想像图岷峨。"
这两句通过对比“画闻”和“画见”,指出绘画技艺高低各异,而荆浩的作品即便未亲临其境,也能以想象将山川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如同对蜀地岷峨之美的精确再现。
"可以欺他人,不可欺东坡。又如写神女,瞥然巫山阿。"
此处赞扬荆浩画技超群,以至于能欺骗常人,但对待文艺巨匠苏轼(东坡)则需真才实学。此后,又以“写神女”为例,表明其笔下之作不仅精细绝伦,更有生动之感,如同巫山神女的倩影。
"宋玉一点笔,眸子横清波。上党太行山,怀孟踰黄河。"
诗人用“宋玉一点笔”来形容荆浩画中的一点一划都蕴含着深意,如同宋玉的作品一般。此后两句,提及太行山和黄河,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怀念与赞美。
"水落天井关,长剑垂新磨。昌黎寻李愿,借车方口过。"
在这里,诗人通过“水落天井关”、“长剑垂新磨”的意象,描绘出荆浩画作中的雄浑气势和细腻笔法。接着,提及昌黎(韩愈)寻访李愿的故事,借用古人逸事来赞美荆浩的艺术追求。
"劈斫开崖壁,巨扁侔斧戈。荆浩家其间,烟霞恣麾呵。"
此段通过对比山石的坚硬和画笔的柔韧,表达了荆浩在技艺上的高超。最后一句,则是直接赞扬荆浩的作品如同云烟一般缥缈迷离,让人心旷神怡。
"亲见胜剽闻,胸次所得多。天亦宝此画,易世终无他。"
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荆浩作品的深刻感受和认同,认为这样的艺术成就,是难以复制的珍品。
"退之太行诗,幼诵今鬓皤。洪谷太行画,恍兮聊浩歌。"
最后两句,则是将荆浩在太行山洪谷中的绘画,与唐代诗人王维(退之)的诗作相提并论,表达了对这两种艺术形式的深厚情感和无限赞美。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方回对荆浩绘画技艺的高度评价,而且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精妙的笔法,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意与画意的文化景观。
缔好恨不早,觌面雅相知。
璇星楼上,一见天产此英奇。
功在淮梁砥柱,政蔼汉扶襦裤,仅借寇恂期。
懊恼剑花冷,手欲鲙鲸鲵。濡须坞,咽喉地,腹心谁。
公其揽辔凭轼,勋业笑谈为。
贯索旄头息焰,斗极泰阶动色,归佐太平基。
客有问仆者,只说在渔矶。
虚檐索笑几逡巡,不得春风不肯春。
忽睹冰肌傍官道,相逢霜鬓在征尘。
怜渠孤迥犹寒畯,慰我漂摇类故人。
犹赖东君不捐弃,枝无南北一番新。
误领元戎太乙旗,提封四履镇南篱。
旄倪争向道涂看,名姓亦为蛮徼知。
时务正殷毋事酒,春光虽好莫言诗。
经营都了家山去,此是从容觞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