棹郎大似半边蝇,摘蕙为船折草撑。
今夜不知何处泊,浪头正与岭头平。
棹郎大似半边蝇,摘蕙为船折草撑。
今夜不知何处泊,浪头正与岭头平。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杨万里的一首描绘行舟夜泊之景的诗句,通过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水墨山水画的意境。
“棹郎大似半边蝇”一句,以独特的比喻手法,将船桨(棹)与蝇虫相提并论。蝇虫在水中微小而又充满生机,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不仅传达了船桨在水面划行时的轻巧自如,更是借此表达了自己行舟于大自然之中的渺小与和谐。
“摘蕙为船折草撑”则继续展开了这种意象。诗人以摘取芡实(一种可以编织成器物的植物)来作船,以野草作为撑篙工具,这种行为既体现了一种对自然的利用,又透露出一种与大自然亲近、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
“今夜不知何处泊”表达了诗人在夜晚漫无目的地漂泊,不知将要停靠何方。这种不确定性,恰好映射出词人的心境,他可能正处于一段旅行或是精神上的流浪中,而无法预知下一个停歇之地。
最后,“浪头正与岭头平”则描绘了一幅波涛与山峰齐头并进的壮丽画面。这里的“平”,不仅仅指的是海拔高度的一致,更是表达了大自然中万物共处于一个和谐统一的状态,浪涛与岭峰在夜色中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静谧而又壮观的画面。
整首诗通过对水波、山岭、舟行等元素的细腻描绘,展示了词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切感悟,以及他内心世界的宁静与自由。
春光九十日,半为风雨欺。
人生一百年,怀抱无好时。
兹辰复何辰,晴烟霏柳丝。
佳友可我意,閒愁忽如遗。
座客有十人,十人皆能诗。
景色既已妍,谈笑无相疑。
酌酒不计数,惟醉以为期。
阄韵有险易,鹤头侧复垂。
上巳后二日,此会竟大奇。
芥蒂死生间,吾尝笑羲之。
王侯宰槐国,蚁身不自知。
顾此一梦耳,不饮庸非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