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渡汉水阳,平川去如掌。
春深风日老,雨后桑麻长。
麦田渺无际,竹墅清可赏。
家家傍林落,往往成族党。
溪头浣纱女,十五自来往。
我来三月暮,甚作二浙想。
爱此重踌躇,凄然复怅惘。
边头兵未动,农事日以广。
只今烽火地,开辟无旷壤。
缅思生人情,本自乐安养。
每遭我辈误,遂使汝曹枉。
承平未灾变,北地极丰穰。
中间一丧乱,杀戮同草莽。
赤子亦何知,沦胥受漂荡。
搢绅欲辞罪,世道终安放。
歌罢叫葛公,英灵歘来享。
晓渡汉水阳,平川去如掌。
春深风日老,雨后桑麻长。
麦田渺无际,竹墅清可赏。
家家傍林落,往往成族党。
溪头浣纱女,十五自来往。
我来三月暮,甚作二浙想。
爱此重踌躇,凄然复怅惘。
边头兵未动,农事日以广。
只今烽火地,开辟无旷壤。
缅思生人情,本自乐安养。
每遭我辈误,遂使汝曹枉。
承平未灾变,北地极丰穰。
中间一丧乱,杀戮同草莽。
赤子亦何知,沦胥受漂荡。
搢绅欲辞罪,世道终安放。
歌罢叫葛公,英灵歘来享。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清晨渡过汉水时所见的田园风光和对民生疾苦的感慨。首句"晓渡汉水阳"点明时间与地点,早晨的阳光洒在汉水上,水面波光粼粼。接下来的"平川去如掌"形象地写出平原广阔,如同手掌般平坦。春风吹拂,阳光明媚,但"春深风日老"也暗示着岁月流逝。
诗人观察到雨后的桑麻生长茂盛,麦田无垠,竹舍清幽,村庄依林而建,家族聚居,呈现出一幅宁静的乡村画卷。然而,浣纱少女十五岁就需承担劳作,诗人感叹自己身处江南,却心系北方,对战乱之地的百姓充满同情。
"边头兵未动,农事日以广"反映了诗人希望社会安宁,农业生产得以发展。然而,战火频仍,原本富饶的土地变得满目疮痍,无辜百姓遭受涂炭。诗人反思,战乱源于统治阶层的失误,导致百姓流离失所。
"缅思生人情,本自乐安养"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战争带来的破坏的深深忧虑。他意识到,即使在太平盛世,一旦发生灾难,也会让人民陷入困境。最后,诗人向葛公祈求庇佑,希望英灵能带来安宁。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景寓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民间生活,揭示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安定的渴望和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