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生涯易到秋,阴森松竹倚山楼。
怀高霄汉从风雨,倦倚匡床听鹁鸠。
三藏岂须归白马,五千何用觅青牛。
柴门寂寞烽烟外,不信人间有许由。
夏日生涯易到秋,阴森松竹倚山楼。
怀高霄汉从风雨,倦倚匡床听鹁鸠。
三藏岂须归白马,五千何用觅青牛。
柴门寂寞烽烟外,不信人间有许由。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居万年山中的生活情景与心境。首句“夏日生涯易到秋”,以季节更替暗示时间的流逝,同时也预示着生活的简单与自然。接着,“阴森松竹倚山楼”一句,通过描写周围环境的幽静与自然之美,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超然物外的氛围。
“怀高霄汉从风雨”,表达了诗人虽身处山中,却心向高远,不为外界风雨所动,体现了其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倦倚匡床听鹁鸠”,则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幕,展现了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自然声音的欣赏和享受。
“三藏岂须归白马”,借用佛教典故,暗示了对精神修行的理解,不必拘泥于形式或外在的象征,强调内心的领悟与修行。“五千何用觅青牛”,引用道家经典《道德经》的典故,进一步阐述了对道家哲学的体悟,认为真正的智慧和真理无需外求,而是内在的发现。
最后,“柴门寂寞烽烟外,不信人间有许由”,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淡泊与对理想人格的向往。许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隐士,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同时也对现实世界的复杂与纷扰持有一种超然的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哲理性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精神境界,充满了深邃的哲思和超然的情怀。
太丘落日东郊昏,兰风桂露啼幽痕。
年周九十笑语温,冲头雪矣花仍存。
仙裾拂拂始倚门,扶挟何必烦诸孙。
二雏前起慰心魂,喻宗老人五院尊。
众口咽矣遍地恩,柔则之馀六四坤。
试问平生,几番见、中秋明月。
今老矣,一年紧似,一年时节。
底事层阴生障碍,不教玉界冰壶彻。
莫姮娥、嫌此白头翁,心肠别。风动处,浮云揭。
云绽处,清光泄。倩何人扫荡,大家澄澈。
且掉悲欢离合事,相逢只怕尊中竭。
放儿童、今夜上青霄,探蟾穴。
绮縠团成,珠玑搦就,极目灯火楼台。
七子八仙三教,耍队相挨。
管箫笙簧相间斗,远如声韵碧霄来。
环千炬,宝栅绛纱,云球雾衮交加。
千里人笑乐,游妓合、脂尘香霭笼街。
尽道今宵节物,天与安排。
晚来风阵全收了,夜阑还放月儿些。
休辞醉,长愿每年时候,一样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