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馀子碌碌不足数。
身著岑牟前击鼓,祢生狂呼老瞒沮。
我辱衡,衡辱我,我欲杀之犹雀鼠。
一投荆,再送楚,黄鹤矶头赋鹦鹉。
鹦鹉才多为舌误,举世何人不相妒。
生莫逢,仇主簿。
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馀子碌碌不足数。
身著岑牟前击鼓,祢生狂呼老瞒沮。
我辱衡,衡辱我,我欲杀之犹雀鼠。
一投荆,再送楚,黄鹤矶头赋鹦鹉。
鹦鹉才多为舌误,举世何人不相妒。
生莫逢,仇主簿。
这首明代李东阳的《鹦鹉曲》是一首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讽刺诗。诗人以孔融(孔文举)和杨修(杨德祖)两位才子开篇,暗指他们因才情出众而引起他人嫉妒。接下来,通过“身著岑牟前击鼓”和“祢生狂呼老瞒沮”等典故,描绘了孔融和杨修的狂放不羁,以及他们与曹操(老瞒)之间的互动。
诗人以“我辱衡,衡辱我”表达自己遭受侮辱后的愤慨,这里的“衡”可能指的是祢衡,他以才学傲视曹操,曾被曹操羞辱。诗人表示要像对待雀鼠一样消灭对手,通过“一投荆,再送楚”和“黄鹤矶头赋鹦鹉”来比喻自己的反击,暗示自己在文字上给予对方致命一击,如黄鹤楼上的鹦鹉赋诗般犀利。
最后两句“鹦鹉才多为舌误,举世何人不相妒”,进一步揭示了才子易遭嫉妒的社会现象,同时也表达了对才子命运的感慨。整首诗语言辛辣,讽刺意味浓厚,展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
九月过姑苏,江头霜草枯。
秋风吹叶尽,愁杀夜栖乌。
栖乌月明里,霜重惊还起。
无处托安巢,哑哑渡江水。
江波浅复深,东去无还心。
白苧吴宫曲,能成哀怨音。
只言欢乐长相保,青春几时秋又老。
可怜西子断肠花,不及虞姬美人草。
舞罢垂杨金缕衣,椒房绛烛明星稀。
越骑争驰海山动,吴歌尚绕梁尘飞。
梁尘飞飞白苧哀,乌啼夜半阊门开。
鸱夷浮江糜鹿来,月明犹照姑苏台。
城中过坊口,时见山一面。
车尘半空起,忽复不可见。
今日出城西,初喜见山便。
恨当长夏时,草木更葱茜。
遮胸如执圭,隐首或侧弁。
行行七里余,胜地得僧院。
仰瞻何突兀,杰阁俯高殿。
百级蹑层梯,身向西阑转。
横绝旷野中,苍翠争自衒。
已将目力穷,却任胫骨颤。
群山不知名,起伏端可辨。
势从西南来,遥向西北旋。
万马如驰逐,阵列如鏖战。
白云与碧霭,岩姿陡然变。
谁倩丹青人,为我展画卷。
老至客京华,宦游真已倦。
若使入山行,所历岂能遍。
一览青可了,无如此中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