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颊照人元自赤,眉毛覆眼见来乌。
倦游不拟谈玄牝,示病何妨出白须。
绝学已生真定慧,说禅长笑老浮屠。
东坡若肯三年住,亲与先生看药炉。
面颊照人元自赤,眉毛覆眼见来乌。
倦游不拟谈玄牝,示病何妨出白须。
绝学已生真定慧,说禅长笑老浮屠。
东坡若肯三年住,亲与先生看药炉。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苏轼的作品,题为《赠黄山人》。从诗中可以看出,苏轼在写给一位隐居于黄山之人的诗句,他通过描述自己面色红润、眉毛浓密而形容其貌相和善,同时表达了对佛学的理解与态度。
“倦游不拟谈玄牝”,表明苏轼在长时间的旅途之后,不愿再讨论深奥难懂的佛学问题,这里体现出他对于过于繁复的理论研究持有保留态度。而“示病何妨出白须”则透露出诗人对待老年生活的一种从容与豁达,甚至面对疾病也能泰然处之。
“绝学已生真定慧”,意味着苏轼认为通过修行和学习能够达到真正的智慧。这一句强调了实践与体验在求索知识过程中的重要性。紧接着,“说禅长笑老浮屠”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中的一些过分迷信或形式主义的批评态度,认为这些过于复杂的宗教仪式并非达到真理的必要途径。
最后两句“东坡若肯三年住,亲与先生看药炉”,则是苏轼表达了如果他能在黄山停留三年的愿望,并且希望能够与这位隐士一起观察煎药的过程。这不仅体现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也展示了诗人对于友情和知识交流的重视。
整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反映了苏轼个人对于佛学和修行的一套独特见解。
淮王昔下江南城,万灶兵拥双霓旌。
锦裘绣帽白玉带,金戈铁马红鞶缨。
皂雕羽箭三十六,一一插向鲨鱼箙。
鹿麛昼号猿抱木,王师所过全生育。
彤弓亲授圣天子,弓影射入东吴水。
水波恍浸铜柱标,仰见浮屠半霄起。
王当是时戢武功,指顾草树生春风。
宋家降玺朝暮得,思罢贯革垂无穷。
浮屠上层龙所宫,宝盘绀碧莲花同。
弦张满月报驺发,忽露半笴芗云中。
铙歌啁轰鼓笳竞,父老顿足欢声应。
泗州使返睢阳亡,汉关将入天山定。
两贤成败关衰盛,雄材逸气王谁并?
我浮扁舟五湖兴,载拜何由重安靖,猛士经过合深省。
绵绵我瓜瓞,引蔓空尔长。
有子将得力,弃之往他乡。
他乡与故里,两地永相望。
独有中天月,远照双松堂。
双松我所植,念之犹不忘。
况复儿与女,不见今六霜。
大儿踰弱冠,有娣同己长。
想当望我时,齐行松树旁。
见树不见父,呜咽泪成行。
小女年尚稚,与弟走踉蹡。
相呼戏树下,何处褰父裳。
反哺有慈乌,跪乳有羔羊。
人事独暌乖,俯仰我心伤。
年年摇落如斯,者番倍觉风霜早。
飘烟铜陌,凋阴玉井,声凄意悄。
动地金商,长年枨触,望穷天杪。
又洞庭波恶,吴江水冷,秋心共,南鸿到。
旧梦梧宫渐杳。怅空枝、夜乌还绕。
题红暗诉,回黄有待,几重情抱。
漫羡残枫,春花比艳,余霞应少。
愿松筠本性,岁寒长守,且閒门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