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今日掩,石洞即时封。
玉匣摧谈柄,悬河落辩锋。
香炉犹是柏,麈尾更成松。
郭门未十里,山回已数重。
尚闻香阁梵,犹听竹林钟。
送客风尘拥,寒郊霜露浓。
性灵如不灭,神理定何从。
龙泉今日掩,石洞即时封。
玉匣摧谈柄,悬河落辩锋。
香炉犹是柏,麈尾更成松。
郭门未十里,山回已数重。
尚闻香阁梵,犹听竹林钟。
送客风尘拥,寒郊霜露浓。
性灵如不灭,神理定何从。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佛教高僧去世后的葬礼场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和宗教仪式的生动再现,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之情以及对禅学修行不灭性的赞美。诗中“龙泉今日掩,石洞即时封”两句,不仅形象地描述了葬礼的场所,而且也隐喻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终结。接下来的“玉匣摧谈柄,悬河落辩锋”则通过对墓葬器物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庄重而神圣的氛围。
诗中还穿插着宗教元素,如“香炉犹是柏,麈尾更成松”一句,通过香炉和佛具的比喻,表达了对逝者修为不渝的赞扬。而“郭门未十里,山回已数重”则描绘了一种偏远而幽静的葬礼地点,突出了离尘世远去的宗教理想。
诗后半部分,“尚闻香阁梵,犹听竹林钟”两句,通过声响的传递,再次强调了对逝者佛法修持的缅怀和敬仰。最后,“送客风尘拥,寒郊霜露浓。性灵如不灭,神理定何从。”则在送别的情景中表现出诗人对逝者的哀思,以及对于生命终极而精神永恒的哲学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宗教元素的巧妙结合,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文学功力,也深刻地传达了一种超越生死、追求永恒的精神追求。
天命靡有常,空视时运覆。
珍重山间翁,抱道庸自玉。
掀髯发清兴,开轩恣遐瞩。
空谷阒无人,惟有云相逐。
山翁为有知,恋恋情绻缛。
绻缛林中薪,歌已禽声续。
勿谓有倾颓,维心常位育。
顾我无依归,犹然嗜幽独。
愿结金兰交,共兹南山麓。
草色庭前绿。掩重门、国香伴我,画帘幽独。
无奈熏风吹绿绮,闲理离骚旧曲。
觉鼻观、微闻清馥。
可是花神嫌冷淡,碧丛中、炯炯骈双玉。
相对久,各欢足。冰姿带露如新沐。
想当年、夷齐二子,独清孤竹。
千古英雄尘土尽,凛凛西山云木。
总付与、一尊醽醁。
学得汉宫娇姊妹,便承恩、贮向黄金屋。
终不似,在空谷。
指庭前、翠云金雨。霏霏香满仙宇。
一清透彻浑无底,秋水也无流处。君试数。
此样襟怀,顿得乾坤住。闲情半许。
听万物氤氲,从来形色,每向静中觑。
琪花落,相接西池寿母。年年弦月时序。
荷衣菊佩寻常事,分付两山容与。天证取。
此老平生,可向青天语。瑶卮缓举。
要见我何心,西湖万顷,来去自鸥鹭。
甚幽人、被花勾引,庭皋遥夜来去。
江空岁晚谁为伴,只有琼枝玉树。愁绝处。
望万里瑶台,梦断迷归路。花还解语。
更雪琢精神,冰相韵度。粉黛尽如土。
飘仙袂,曾缀蕊珠鹓鹭。云茵月障千步。
莫教衣袖天香冷,恐怨美人迟暮。更起舞。
任斗转参横,翠羽曾知否。尘缘自误。
终待骖鸾,乘风共去。长作此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