髑髅里眼见犹在,枯木中龙声更狂。
打破虚空光境尽,个中别有好商量。
髑髅里眼见犹在,枯木中龙声更狂。
打破虚空光境尽,个中别有好商量。
这首诗出自宋代禅宗诗人释怀深的《颂古三十首》之三十一,通过独特的意象和哲理性的表达,展现了佛教中对于生死、空性和内在智慧的深刻思考。
首句“髑髅里眼见犹在”,以骷髅的眼睛未消逝为喻,暗示即使生命已逝,但内心的觉知与智慧依然存在,引人深思生命的本质与不灭的精神追求。
次句“枯木中龙声更狂”,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枯木与活龙的声音相对比,枯木象征着生命的终结,而龙声则代表了生命力的延续与活力。这里强调的是即使在看似无生机的状态下,内在的生命力与智慧仍能展现出强大的力量。
“打破虚空光境尽”一句,进一步深化了对空性的理解。虚空在这里不仅指物理空间的空无,更是心灵层面的空寂。通过打破这一层空寂的表象,揭示出内在光明的境界被彻底照亮,意味着通过修行或悟道,个体能够超越表面现象,触及到内心深处的真理与光明。
最后一句“个中别有好商量”,则以一种开放而包容的态度,邀请读者或修行者深入探索,发现其中蕴含的更多可能性和智慧。这句话鼓励人们在理解了上述的空性、内在光明之后,继续探索、思考和实践,寻求个人精神成长的道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生命、空性、内在智慧以及修行过程中的探索与领悟,体现了禅宗思想中对于生命本质和精神追求的深刻洞察。
天地钟和气,阴阳运大钧。
严冬当腊月,三白际良辰。
庾岭梅花晓,章台柳絮春。
长空来作阵,万里望无垠。
着雨轻还薄,迎风密复匀。
阶前迷鹤迹,砌上叠鱼鳞。
初见沟途满,还将陷井堙。
蚁封看已失,鸟道见何因。
狡兔藏三穴,旄牛显半身。
帘前珠的砾,石上玉嶙峋。
井束郎官带,山笼孝子巾。
楼台增皎洁,城廓倍精神。
仙掌寒凝露,霜枝翠折筠。
上林琼作树,驰道玉飞尘。
阙下随琼佩,江头隐钓纶。
清怀持节使,光惬读书人。
有意飘歌席,多情上舞裀。
赋当梁苑盛,诗到灞桥新。
景贶明时盛,嘉祥此日臻。
丰年先有兆,击壤庆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