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学道怕求深,善学长于浅处寻。
日用至粗存至赜,须知瓦砾是黄金。
古人学道怕求深,善学长于浅处寻。
日用至粗存至赜,须知瓦砾是黄金。
这首诗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对学问态度的独到见解。"古人学道怕求深,善学长于浅处寻"表明古往今来,真正有远见的学者并非追求那些深奥难懂的知识,而是擅长于日常生活中的浅显之处去探索和学习。这句话强调了从平凡中汲取智慧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日用至粗存至赜,须知瓦砾是黄金"则进一步阐述了这个观点。诗人通过对比日常使用但往往被忽视的事物与珍贵的黄金,指出那些看似平凡甚至粗糙的东西中也可能蕴藏着无尽的价值和智慧。这正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概念,即万物皆可寻道。
诗人通过这样的比喻,强调了对日常生活的尊重与珍视,以及从其中学习和发现的重要性。它也反映出作者刘大辩对于学问的态度,他主张从简单的事物中汲取智慧,而不是一味追求深奥和高远。
无奈巴南柳,千条傍吹台。
更将黄映白,拟作杏花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