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地春雨艰,雨足必收麦。
青豫麦为秋,更复赖甘泽。
所欣数年来,如膏每盈尺。
至于畿辅地,春旱例自昔。
十年九不雨,云汉赋何益。
惟待夏霖沛,可冀苗之硕。
去年夏苦暵,如焚日忧迫。
三冬雪未足,举趾伊朝夕。
安得及兹晨,优渥遍广陌。
嗟嗟我农夫,多劳而鲜获。
休徵致未能,返已深自责。
北地春雨艰,雨足必收麦。
青豫麦为秋,更复赖甘泽。
所欣数年来,如膏每盈尺。
至于畿辅地,春旱例自昔。
十年九不雨,云汉赋何益。
惟待夏霖沛,可冀苗之硕。
去年夏苦暵,如焚日忧迫。
三冬雪未足,举趾伊朝夕。
安得及兹晨,优渥遍广陌。
嗟嗟我农夫,多劳而鲜获。
休徵致未能,返已深自责。
此诗描绘了北方地区春雨的重要性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开篇点明北地春季降雨的艰难与必要性,强调雨水对于收获小麦的关键作用。接着,诗人表达了对近年来雨水丰沛的欣慰之情,同时也指出畿辅地区(京城附近)自古以来便易遭受春旱的困扰。十年中有九年未曾降雨,诗人感叹天公赋雨无益于解决干旱问题。
诗人期待夏季的充沛降雨,寄希望于能促进庄稼的成长和丰收。然而,去年夏天的干旱如同烈火焚烧,让农夫们日夜忧虑。冬季虽有降雪,但不足以缓解干旱,农夫们每日都在期盼着春天的到来。诗人最后表达了对能够及时得到雨水的渴望,希望这股恩泽能遍及广阔的田野。
全诗反映了古代农耕社会对雨水的极度依赖以及农夫们面对自然条件变化时的焦虑与期盼。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以及在特定环境下农民生活的艰辛与希望。
览镜摩挲,岁月蹉跎。道长命窄,忧虑如何。
何以消除,非酒莫祛。醉来不见,醒复如初。
蹠蹻锵锵,孔孟皇皇。何非何是,孰劣孰强。
日出杲兮,月出皓兮。无风无雨,可以同携。
人生朝露,保不及暮。青青累累,皆是坟墓。
天机转深,转用劳心。不如坦荡,驱遣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