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挽王知复书监·其三》
《挽王知复书监·其三》全文
宋 / 孙应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公子三槐族,贫交五柳门。

乡闾虽不数,书劄屡相温。

前辈风流远,时情势利尊。

哀哀埋玉树,此意复谁论。

(0)
注释
公子:贵族子弟。
三槐:古代显赫家族象征。
贫交:贫穷而真挚的交往。
五柳门:以陶渊明自比,表示清贫的志趣。
乡闾:乡村邻里。
书劄:书信。
屡相温:经常相互问候。
前辈风流:前辈的才情风范。
时情势利:当前的社会风气重视权势利益。
哀哀:悲痛的样子。
埋玉树:比喻有才华的人被埋没。
翻译
公子出身于三槐家族,交友却贫困如五柳门。
虽然家乡邻里不多见,但书信往来频繁温暖人心。
前辈们的风雅已远去,当今世态炎凉,权势为尊。
痛惜那才华横溢的人被埋没,这份感慨又有谁能理解呢?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孙应时所作,名为《挽王知复书监(其三)》。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怀念,以及对于前辈风流的追慕。

“公子三槐族,贫交五柳门。”开篇就设定了两个家族或社团的背景,一方是显赫的公子之家,另一方则是一群清贫却有文化素养的人。他们之间虽出身不同,但仍能结成深厚的情谊。

“乡闾虽不数,书劄屡相温。”这里的“乡闾”指的是古代乡村的门禁,诗人说尽管两地相隔,且无法计数,但彼此间通过书信往来,情感交流频繁。这表明了即便是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也能通过文化和知识的共鸣建立深厚的情谊。

“前辈风流远,时情势利尊。”诗人对过去时代的文化风范感到怀念,那种风流在当下已经变得遥不可及。同时,他也感慨于现实中的情感常因时势和权力而受到影响,这是一种对世事的无奈。

“哀哀埋玉树,此意复谁论。”结尾处,诗人用“哀哀”来表达一种深沉的情感,他将自己的心意比喻为被掩埋在美丽的玉树下,这份情感似乎已经很难再与他人分享了。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友情和文化传统的怀念,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寄托和情感交流的渴望,以及面对世事变迁时所持的一种哀婉情怀。

作者介绍

孙应时
朝代:宋

(1154—1206)绍兴馀姚人,字季和,号烛湖居士。孙介子。师事陆九渊。孝宗淳熙二年进士。授黄岩尉,为常平使者朱熹所重,与定交。丘崇帅蜀,辟入制幕,尝策言吴曦将叛。徙知常熟,秩满,郡守以私恨诬其负仓粟三千斛而捃摭之,市民竟为代偿,守益怒,坐贬秩。宁宗开禧二年起判邵武军,未赴而卒。有《烛湖集》。
猜你喜欢

和天台雅集韵·其三

玳筵珠履客争归,公暇朝衫换氅衣。

从此安昌成朗苑,衙斋花轴又增辉。

(0)

香奁和姊氏韵·其三

小阁閒凭远绪生,香茶独啜不胜清。

遥思月下吹箫态,料对乘龙跨凤人。

(0)

秋杪怀郭明经子涵

怀人望溪云,云飞渡溪去。

云去无还期,之子渺何处。

寒花谢遥汀,暝烟敛高树。

念往悲时序,感物伤情素。

岂无新交者,新交不逮故。

(0)

翠微山龙王堂

小亭池畔碧琅玕,坐纳春阴昼不寒。

得失风闻皆入幻,是非云卷怎相干。

波平浅水鱼游乐,声静高枝鸟梦安。

领受个中真快活,进山容易出山难。

(0)

送月堂之云门扫古岩塔

风斜雨细一帆轻,又向山阴道上行。

若到香炉峰背后,伤心莫听杜鹃声。

群山秀簇古云门,佛阁镫微影渐昏。

知否故人头尽白,不谈往事已销魂。

玉笥山空宝镜寒,无人击竹笥栏干。

惟遗挂锡松千尺,化作蛟龙月上蟠。

(0)

同程荫堂登海云楼分韵即送之邗上

日落小楼红,高吟雅兴同。

凉生潮影外,秋在叶声中。

箔卷双峰雨,窗开四面风。

明朝分手去,惆怅海门东。

(0)
诗词分类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诗人
赵匡胤 蔡温 于頔 李侗 鹿善继 陈道复 毕仲衍 裴光庭 耶律隆绪 姚月华 陈均 韦丹 蔡必胜 包播 裴廷裕 范纯礼 蓝采和 湘驿女子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