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花雨过晚生凉,林馆孤眠怯夜长。
自是愁多不成寐,非缘金井有啼螀。
豆花雨过晚生凉,林馆孤眠怯夜长。
自是愁多不成寐,非缘金井有啼螀。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夜晚的静谧与孤独感,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愁绪。
首句“豆花雨过晚生凉”,以豆花为背景,细雨过后,空气中弥漫着凉意,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豆花在这里不仅象征着季节的更替,也暗示着主人公心境的转变,从温暖到寒冷,从喜悦到哀愁。
次句“林馆孤眠怯夜长”,进一步深化了孤独的主题。主人公独自一人在林馆中休息,面对漫长而寂静的夜晚,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这里的“怯”字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对孤独的畏惧,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敏感。
第三句“自是愁多不成寐”,直接点明了主人公无法入眠的原因——内心的愁绪。愁绪不仅影响了睡眠,也反映了主人公复杂的情感状态,可能是对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担忧,或者是对某种失去的怀念。
最后一句“非缘金井有啼螀”,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愁绪并非由外界声音引起,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金井中的啼螀(蝉)在这里成为愁绪的象征,它们的鸣叫虽然常见,却能触动人心,引发更深的情感共鸣。这句话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愁绪是内在的、深刻的,与外界环境无关,而是由其内心世界所驱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情感的细腻表达,展现了主人公在秋夜中面对孤独和愁绪时的内心世界,具有较强的情感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幽居谢尘市,有竹千万竿。
四壁不受尘,拂座清风寒。
主人北窗下,琴书惬盘桓。
出门即成趣,满目青琅玕。
忆初卜筑时,颇虞生植难。
既严牛羊牧,复剪荆棘繁。
封培至今日,有此竹屋安。
虽惭万间庇,自作千亩看。
崇篁丈人行,老节高岏巑。
孙枝更秀拔,夭矫凌云端。
遂令竹屋名,旁溢四远宽。
南阳有卧龙,草庐耸丘峦。
成都有少陵,草堂名不刊。
地胜每因人,兹语良非谩。
寄声竹屋翁,勉陟前修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