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谢尘市,有竹千万竿。
四壁不受尘,拂座清风寒。
主人北窗下,琴书惬盘桓。
出门即成趣,满目青琅玕。
忆初卜筑时,颇虞生植难。
既严牛羊牧,复剪荆棘繁。
封培至今日,有此竹屋安。
虽惭万间庇,自作千亩看。
崇篁丈人行,老节高岏巑。
孙枝更秀拔,夭矫凌云端。
遂令竹屋名,旁溢四远宽。
南阳有卧龙,草庐耸丘峦。
成都有少陵,草堂名不刊。
地胜每因人,兹语良非谩。
寄声竹屋翁,勉陟前修坫。
幽居谢尘市,有竹千万竿。
四壁不受尘,拂座清风寒。
主人北窗下,琴书惬盘桓。
出门即成趣,满目青琅玕。
忆初卜筑时,颇虞生植难。
既严牛羊牧,复剪荆棘繁。
封培至今日,有此竹屋安。
虽惭万间庇,自作千亩看。
崇篁丈人行,老节高岏巑。
孙枝更秀拔,夭矫凌云端。
遂令竹屋名,旁溢四远宽。
南阳有卧龙,草庐耸丘峦。
成都有少陵,草堂名不刊。
地胜每因人,兹语良非谩。
寄声竹屋翁,勉陟前修坫。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竹林中的幽居生活,充满了宁静与自然之美。诗人以“幽居谢尘市”开篇,点明了远离尘嚣的生活选择,随后通过“有竹千万竿”描绘出竹林的茂盛与生机。四壁不受尘埃侵扰,清风拂面,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清雅氛围。
接着,诗人描述了主人在北窗下的琴书生活,与自然和谐共处,享受着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出门即是满目的翠绿竹林,展现出竹子的勃勃生机与美丽。诗人回忆起当初建造竹屋时的艰辛,从牛羊放牧到清除荆棘,再到今日竹屋的稳固与舒适,表达了对自然与劳动的尊重和感激。
诗中提到竹子的高大与坚韧,以及它们的子孙枝条更加挺拔,仿佛直冲云霄,象征着生命力的旺盛与不屈。竹屋之名也因此扩展到了四周,如同南阳的卧龙草庐与成都的少陵草堂一样,成为了地方的标志与精神象征。
最后,诗人以“寄声竹屋翁,勉陟前修坫”结束,鼓励竹屋的主人继续追求更高的境界,向先贤学习,提升自我。整首诗通过对竹屋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与理想的深刻思考和向往。